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

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

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隸屬於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位於水城縣南部,距市中心沿水盤中線98公里沿雞龍公路147公里。龍場鄉是一個漢、苗、白、彝、布依等多個民族聚居的少數民族鄉,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97%。

基本概況


區位氣候

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位於水城縣南部,東鄰順場鄉,西接營盤鄉,南接盤縣普古鄉和坪地鄉,北與新街鄉隔江相望。境內山巒起伏,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250米,最低海拔800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

人文特徵

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是一個苗族、白族、彝族、漢族等多民族居住的民族鄉,各民族和睦相處、團結友好、熱情好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近年來,抓住國家改革開放和國家新時期扶貧政策的良好機遇,在上級各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歷屆鄉黨委,政府帶領全鄉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鬥,努力發展經濟、社會都取得了較好的發展。

地域簡介


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位於水城縣南部,距市中心沿水盤中線98公里沿雞龍公路147公里。轄14個村99個村民組,4812戶共20120人。境內居住著苗、白、彝、漢等民族。全鄉總面積101.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萬畝,其中旱地3.01萬畝,水田4815畝。平均海拔1550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15℃,年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267天,土地壤為酸性黃壤;境內適宜種植玉米、水稻、小麥、洋芋、蕎子等糧食作物和生薑、烤煙、水果、葯構等經濟作物。全鄉森林覆蓋率高,環境優美;境內上法釀造的白酒被稱為“六盤水小茅台”而享有成為盛名。

旅遊資源


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有熱情好客、勤勞樸實的人民群眾,有清新的空氣、豐富的水資源和純凈的飲用水,有讓人放心食用的綠色科技成果,有醇香可口的“龍場老白乾”,有風光旖旎的“八·一”水庫,有古老悠蕩的鐵索橋……是個旅遊開發的聖地和旅遊的好地方。
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經過之地,全鄉現有耕地3.5萬畝,人均耕地1.3畝,其中人均佔有基本農田0.7畝。全鄉轄14個行政村:龍場村、期戛村、挖營村、箐腳村、碗廠村、娛樂村、水碾村、魚塘邊村、地麻窩村、茅草地村、瓦廠村、鍋波村、雨落村、發堤坎村,總面積101.36平方公里,總人口20002人,其中農業人口佔96%。

生態環境


北盤江流經水城縣的7個鄉鎮,在境內形成了一條100公里長的大峽谷,為屬於貴州的峽谷之最。這條峽谷集峰林、溶洞、怪石、瀑布、伏流、花灘、旋塘和原始森林植被於一體,既有長江三峽的秀麗險峻,也有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雄奇壯美。在這一段峽谷中,還縈繞著遠古壁畫、古城遺址等夜郎文化之迷,以及鐵索橋、摩崖石刻、古驛道等人文景觀。可以說,北盤江大峽谷是貴州西部旅遊線上的一個新的亮點。
普濟橋又名龍場鄉高家渡鐵索橋,橫跨於北盤江中流段,地處水盤中線公路旁,距鄉政府駐地約13公里。該橋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七月十日。橋長61米,寬3米,距水面高約31米,由15棵鐵索組成。鐵索橋歷經百年風雨,幾經洪水衝擊,至今依然寒光閃閃,巋然不動。據橋旁碑序記載(作者系當時普安直隸軍民府段、水城理民府陳會稟):“光緒三十一年乙巳七月十日,秋水漲,有船沒,死者四十餘人,水普官紳庶士感奮啟,建橋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十月,舉念於三十二年興工……”,后因大雨冰雹襲擊,鐵橋未完工便被暴風摧毀,后重興土木,實際完工於清光緒三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鐵索橋兩岸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橋兩岸多溶洞,洞內多鐘乳石。兩岸沒有茂密的森林,卻生長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佇立橋上,一邊感受喀斯特地貌,一邊領略百盤江峽谷風光,對於旅遊觀光者而言,這是一道風景。這裡山勢峻峭,連綿不斷,水勢平緩,默默流淌,當地的民歌是這樣唱的:“群山巍巍入雲煙,流水奔騰不分邊。問君難比風光好,北盤景色醉神仙”。

基礎設施


這座橋原是連接水城和普安的紐帶,兩岸居民依靠這座橋進行貿易往來,可以說她記載了兩岸人民的交往歷史。1993年水盤中線開通后,高家渡鐵索橋便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如今從橋上走的人已經很少了,這裡便逐漸冷落下來,鐵索橋更多地是作為一種文物而存在了。然而如今鐵索橋兩岸佇立著四座記載修橋歷史的石碑,倒可以讓人回味一下久遠的歷史,抒發一番思古之幽情。
除鐵索橋外,還有離鄉政府所在地9公里的“八·一”水庫,“八·一”水庫位於貴州省龍場鄉南部,修建於1962年,1980年改建,於1982年竣工,水庫總容量28萬m3。氣候條件較好,常年平均氣溫15℃。水庫四周有茂盛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松樹,連片面積達3000畝之多,林內有小兔、山雞、松鼠、斑鳩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 特別還有保護動物紅腹錦雞白腹錦雞、白狐、香獐等。水庫交通條件好,龍普路從水庫旁經過。每天到此來的遊客不少於100人,特別每逢過節氣人更是上千。是一個旅遊觀光的好地方。
另外,該鄉境內還有深溝水庫、大消洞等多處可旅遊景點。

經濟發展


龍場鄉屬於典型的純農業鄉,境內比較適宜種植玉米、水稻、小麥、洋芋、蕎子等糧食作物和生薑、烤煙、水果、藥材等經濟作物;境內土法釀造的龍場白酒被稱為“涼都。六盤水小茅台”而享有盛名。
近年來,龍場鄉各族人民發揚紅軍長征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省、市的指導和社會各界支持幫助下,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真抓實幹,搶抓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歷史機遇,使龍場鄉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跨越式超常規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00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完成1515.62萬元,比2004年的1380.43萬元增加了135.19萬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28元,比2004的1418元增加了110元,增長7.8%;農民人均佔有糧食達391公斤,比2004年的376公斤增加了15公斤,財政總收入完成74.2118萬元

教育衛生


以“兩基”為重點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成績顯著。全鄉現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8所。2003年以來,鄉投入教育經費108.5萬元,新增教師46名,完成農村現代遠程教育9所,新建中小學校舍2469平方米。適齡兒童入學率99.51%,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16.86 %。
以“農村合作醫療”為重點的衛生事業真正做到為農服務,取得長足發展,其它各項社會事業穩中有進。在千載難逢的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歷史機遇中,全鄉人民正以高昂的鬥志,紮實的作風,搶抓爭上,為建設一個富裕、文明、進步的新龍場鄉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