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集鎮

安徽亳州蒙城縣東北部的鄉鎮

板橋集鎮位於蒙城縣東北部,東與蚌埠市懷遠縣接址,北與淮北市濉溪縣毗鄰,境內北淝河橫貫省道305線縱越,轄區3個集市,16個行政村,253個自然庄。環境優美,水肥土沃,物阜民豐。是省政府批准的重點中心建制鎮。該鎮歷史悠久,交通便利,農業特色為無籽西瓜,城鎮建設及經濟發展較快。區劃代碼341622107,郵政編碼為236000,長途區號為0558,車牌號為皖S。

2017年,板橋集鎮行政區域面積13730公頃,常住人口78512。

簡介


板橋集鎮是淮北地區歷史文化悠久、經濟發展強勁、地方特色濃郁的大鎮。素有“北淝名珠”的美譽。
板橋集鎮歷史文化悠久,東有唐王廟,西有茂公祠,南有簡文帝古城遺址。北有我國原始第一村——尉遲寺,中有名震中原的板橋集鎮抗日紀念地雪楓公園,在這裡,新四軍首次用機槍打落日寇飛機一架。
板橋集鎮位於蒙城東北,東鄰懷遠縣褚集鄉,西靠漆園鎮、范集鎮,南連王集鄉,北接濉溪縣陳集鄉和本縣許疃鎮,國土面積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16萬畝,轄板橋、瓦埠、烏集三個自然集市,35個行政村,258個自然庄,438個村民組,總人口68828人。
鎮政府設在板橋集,距蒙城縣城15公里。境內天然北淝河橫貫,省道305線縱越。現公路改線,淝河改道,木板橋蕩然無存。老公路三易其道,新老省道左右聯通,淝河一橋、二橋飛架南北,境內5條柏油路,東接合徐高速,西連省道203線,交通便捷,四通八達;集鎮三縱七橫十條街,方圓2。2平方公里,市井繁華,市場繁榮;村莊田園景秀物美,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盛產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瓜果梨柿,桃李榴杏;水產豐富,鯉魚、大蟹、白蝦、蓮藕,享有盛名。板橋歷史文化悠久,東有唐王廟,西有茂公祠,南有簡文帝城,北有尉遲寺,中有震驚中原的板橋集抗日戰鬥紀念地(今雪楓園)。走千走萬,不如淝河兩岸。古鎮貿易興,新村五穀豐,實乃物華天寶鎮,物阜民豐鄉。
邁入新世紀,板橋更輝煌。公元2000年——2004年,板橋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引導下,發揚“團結拼搏、與時俱進、務實高效、爭創一流”的板橋精神,抓住改革開放良好發展機遇,充分用好、用足、用活黨的富民政策,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糧食產量連年翻番,2004年小麥單產1080斤,創歷史新高;板橋集鎮建設大發展,逐步向新省道延伸,面積是舊集鎮的5倍多;農民收入逐年增加,農忙務農,農閑打工;人民生活富裕,瓦房變平房,平房變樓房,彩電、摩托、手機、豪華轎車進農家,飲食講營養,穿著講漂亮,初步達到小康生活水平。
新世紀、新起點、新亮點。板橋名聲遍全省。2001年7月,鎮黨委被安徽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2002年3月,鎮政府被安徽省人民政府評為“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亳州市僅此一家;2003年6月,板橋集鎮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確定為“全省重點中心建制鎮”。其中瓦坊村為“千村百鎮示範工程”示範村,桂寨村為市“百村十鎮示範工程”示範村;2006年12月被省環保局評為“全省環境優美鄉鎮”。2002—2007年,鎮綜合評比穩居蒙城縣鄉鎮前3名.

基本信息


鎮名
板橋集鎮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省份
安徽省
隸屬地區
亳州市
面積
137平方公里
人口
7萬
名勝古迹有唐王廟、茂公祠、簡文帝古城遺、板橋集鎮抗日紀念地雪楓公園等。

交通


板橋集鎮,鄉村柏油公路四通八達、東與合徐高速公路接軌,西與省道203線直通。名人名鎮,歷史源淵流長;區位優勢,環境優越,物產豐富,市井繁華,商賈集中。該鎮黨委政府憑藉名鎮優勢,大力優化經濟環境。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三縱七橫十條街,四大市場三園區已成雛形;昔日九高十八窪的抗日戰場今日被整治成佔地1260畝的雪楓公園和牛群工業園區。並成為拉動板橋經濟的兩大引擎,在投資環境的不斷優化下,該鎮的招商引資工作漸入佳境。城區面積由原來的0.5平方公里,增加到現在的2.6平方公里;農民紛紛進城鎮務工經商,城鎮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15000人。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上。

無籽西瓜


“板橋牌”無籽西瓜已註冊,產品遠銷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產品銷路廣。經濟效益高,畝收入4000元以上;雙孢菇基地與南京“愛立豐”公司訂單生產,產品遠銷日本,每畝收入超過5000元;優質黃牛快速育肥基地(省立項)現發展到10000多頭,8——12月齡犢牛每頭在3000元以上;波爾山羊繁育基地輻射全鎮35個行政村,目前發展到2萬隻,每隻純羊在千元以上;沿淝千畝水產養殖基地被江蘇如東客商承包養河蟹30萬隻,前景十分可觀。

各界領導


多年來板橋集鎮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鎮黨委、政府帶領全鎮七萬人民,致力於經濟建設,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結構調整、優化環境、城鎮建設、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等各項事業齊頭並進,呈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企業增利、財政增長的良好態勢。連續十二年幹部、教師離退休人員工資按月足額發放,2002年人均純收入達2290元,高出全縣平均水平60元。連續多年在全縣綜合評比中名列前茅,01年7月,板橋集鎮黨委被安徽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02年3月,板橋集鎮政府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全市第一家。
板橋集鎮黨委、政府的主要宗旨: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執政為民,服務人民,取信於民,讓人民滿意。
板橋精神:團結拼搏、與時俱進、務實高效、爭創一流。
板橋集鎮關於黨委、人大、政府新老班子成員工作分工
路 斌(黨委書記、鎮長):主持黨委、政府全面工作;
羅 毅(黨委副書記):協助書記分管新農村建設、招商引資、民營企業、工業企業、政法綜治、經濟發展辦公室工作;
王 斌(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書記、鎮長分管農業、林業、水務、農機、畜牧、防汛抗旱、農業綜合開發、科技、科協、農村能源、旅遊工作;
李 飛(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書記、鎮長分管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袁雪峰(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書記、鎮長分管文明創建、集鎮建設、土地管理、信訪穩定工作;
李 勇(黨委委員、副鎮長):協助書記、鎮長分管道路交通、村通工程、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經濟信息社區服務中心;
孫雲超(黨委委員、武裝部長):協助書記、鎮長分管武裝、民政、社會事務辦公室工作;
丁 雷(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協助書記分管組織、人事、老幹部、青婦、統戰、工會、選派、殘聯工作;
譚月芳(黨委委員、宣傳委員):協助書記分管宣傳、教育、文化、衛生、廣播、新農合工作;
方 坤(政法書記):協助分管領導抓好政法、道路建設、安全生產工作。

板橋由來


據《板橋集鎮志》記載,200多年前,鄭板橋曾到此泛舟暢遊,作畫《北淝晚渡》,板橋集鎮因此得名。
也許是應了鄭板橋先生“揚州八怪”的盛名,從改革開放前到如今,板橋集鎮上發生了頗多“怪事”,而內容的變遷更加耐人尋味。

板橋“怪事”


“婦女叼著旱煙袋,男人喝酒不就菜,買頂草帽翹起來”,這句曾經被村民念叨在嘴邊的順口溜,描述的就是改革開放前,板橋集鎮的一大“怪”。
當地一位老大爺向記者解釋了這句順口溜,說是在改革開放前,婦女抽煙的毛病還沒有改,沒錢買煙就抽自家種的老煙葉,叼著旱煙袋抽的有滋有味;莊稼漢沒錢喝好酒,就在商店打上二兩白乾一飲了之,根本就談不上下酒菜;在熱天,小夥子買一頂機編草帽,有意將帽沿卷得翹起來,而這在當時是最“時髦”的了。
“莊戶人穿西裝,下海漢子變了腔,男嫁女娶迎新郎”,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在描述板橋集鎮的“怪事”時,又有了新的順口溜。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板橋集鎮鄉鎮企業、個私經濟一齊上,農民們當上了大老闆,西裝革履;下海出門闖蕩的青年,學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回家就變了腔調;同時,移風易俗,上門女婿比比皆是。
“夏天吃冰,冬天吃青,老太婆黑髮亮晶晶”,這句順口溜說的是進入21世紀后,板橋集鎮出現的“怪事”:熱天從冰箱里拿冰激凌吃,冬天吃著各種新鮮蔬菜,連老年人也開始追求時尚,坐在美髮店裡,讓頭髮黑亮起來。
板橋集鎮“怪事”的變遷,其實就是生產不斷發展,經濟持續增長;而體現在當地老百姓的身上,就是經濟的富足和生活的幸福。
在“怪事”的不斷變遷中,板橋集人過上了越來越富足的生活,相信越來越多類似的“怪事”依然還會發生在這裡勤勞的人們身邊。

建築強鎮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板橋集人壟斷了南京的拆遷市場!”板橋集鎮招商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在南京市建築行業,只要一提起蒙城板橋集鎮的拆遷公司,幾乎無人不知。
1989年,板橋集鎮第一批打工者進入南京。他們最初是到拆遷工地上當小工,住在臨時搭建的小庵棚里,吃苦受累是家常便飯。
1993年,瓦坊村的方振富創辦了第一家專業拆遷公司——皖蒙拆遷有限公司。從1994年到現在,僅這一家公司就帶動了鎮里上萬人到南京打工。
在一批批在南京成功創業的老闆的帶動下,到2005年,全鎮相繼出現了瓦坊、瓦埠、瓦西、陸圩、陶圩等多個“老闆村”,每年外出打工人數高達2萬多人,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在南京從事拆遷工作。
“板橋集鎮已經形成了一個親帶親、鄰帶鄰、朋友帶朋友的2萬多人的外出經商、打工大軍。”板橋集鎮負責人自豪地說,“過年的時候,我們鎮在外邊的人把小轎車都開回來,能排好幾里路!”
勞務輸出經濟為板橋集鎮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年能為群眾增收近2億元,去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4.65億元,集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5138元,在周邊鄉鎮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