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

晉朝陶淵明組詩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蘊含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整首詩的韻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作品賞析


此詩主要描摹詩人棄官歸隱田園后的悠然自得心態,體現出陶淵明決心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后回歸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態度和生命體驗。
首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為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為“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里,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為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
頷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頸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採菊,偶然間抬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回歸田園,田園也為己之歸宿。
尾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里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為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閑的田園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此詩以“心遠”綱領全篇,並分三層揭示“心遠”的內涵。首四句寫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脫世俗的虛靜忘世態。中四句寫靜觀周圍景物而沉浸自然韻致的物化忘我心態。最後兩句又深進一層,寫“心”在物我渾化中體驗到了難以言傳的生命真諦此詩意境從虛靜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層層推進,是陶淵明歸隱后適意自然人生哲學和返璞歸真詩歌風格最深邃、最充分的體現。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四一七年,即詩人歸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東晉滅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飲酒來抒情寫志。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一名潛(一說晉世名淵明),字元亮,劉宋時改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說宜豐人)。東晉大司馬陶侃曾孫,祖父曾為武昌郡守。東晉末到劉宋初傑出的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陶淵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後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主要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作品共傳世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卒於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