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迷香
原產於地中海沿岸的香料植物
迷迭香(拉丁學名:Rosmarinus officinalis L.,別名:艾菊),唇形科迷迭香屬雙子葉植物灌木。它原產歐洲地區和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
它高達2米,莖及老枝圓柱形,皮層暗灰色,密被白色星狀細絨毛,葉常常在枝上叢生,基部漸狹,向背面捲曲;花近無梗,少數聚集在短枝的頂端組成總狀花序,花萼卵狀鐘形,花冠藍紫色,基部縊縮成柄,子房裂片與花盤裂片互生,花期11月,性喜溫暖氣候。
原產地在地中海沿岸,但目前經濟栽培以南歐最多,長久以來,歐洲人一直視它為一種具刺激作用的藥草,在雅典和羅馬因它的神奇特性而被用來作為祭神的植物,它的屬名為拉丁語海露之意。迷迭香又被國際香草協會選為千禧年香草(2000 Herb of the year),因此將有更多人栽培或利用。中名迷迭香則來自於其枝葉所具有的芳香味道,它在中國的栽培很早,本草綱目記載它自西域引進,收採去枝葉,入袋佩之,芳香甚烈,一直到現在迷迭香在西方國家的利用依然很多,不僅用於烹調,且利用其殺菌抗氧化的能力來保存食物,芳香精油的使用及加工更是普遍,許多洗髮精便添加了不少精油,據稱可促進頭髮成長,改善頭皮的問題。台灣地區十幾年前就有人引入栽培,但僅限於種在盆中以盆花的方式上市,常常在市面上看到零星的盆花在販售,而且也沒有進一步的使用,只是告訴消費者這個東西手碰一碰就有濃郁的香氣,國外利用很多等等,停留在一個類似趣味栽培的程度,事實上,迷迭香的好處甚多,只要能知道它的用法,不但可以增加市場的普及率,也不致浪費了這項自然的美好資源。
迷迭香性喜溫暖氣候,但台灣平地高溫期生長緩慢,冬季沒有寒流的氣溫較適合它的生長,水分供應方面由於迷迭香葉片本身就屬於革質,較能耐旱,因此栽種的土壤以富含砂質使能排水良好較有利於生長發育,值得注意的是迷迭香生長緩慢,這也意味著它的再生能力不強,修剪採收時就必須要特別小心,尤其老枝木質化的速度很快,一下子太過份的強剪常常導致植株無法再發芽,比較安全的作法是每次修剪時不要剪超過枝條長度的一半。觀察迷迭香植株,雖然每個葉腋都有小芽出現,將來隨著枝條的伸長,這些腋芽也會發育成枝條,長大以後整個植株因枝條橫生,不但顯得雜亂,同時通風不良也容易成為害蟲的棲地以及容易得病,因此,定期的整枝修剪是很重要的。直立的品種種在田裡時很容易長得很高,為方便管理及增加收穫量,在種植后開始生長時要剪去頂端,側芽萌發后再剪2~3次,這樣子植株才會低矮整齊。迷迭香以種子繁殖時發芽緩慢且發芽率差,據文獻記載,若發芽溫度介於20℃至24℃時,發芽率低於30%,而且發芽時間長達3~4星期,但如果先於20℃至24℃發芽1周后再以4.4℃(40℉)溫度處理4周后,發芽率可提高至70%。因此除非向國外引入新品種,否則以扦插繁殖是既快又有保障的作法,只要購買幾盆回來當母本,以50格穴盤內裝新的培養土,取頂芽扦插即可,若要加速髮根可在扦插前將基部沾些髮根粉,插前先以竹筷插一小洞再扦插以免髮根粉被培養土擦掉,放在蔭涼的地方大約一個月後即可移植。匍匐種可利用橫躺的枝條於接觸泥土處先刻傷再淺埋,約一個月後切離母株,就是另外一棵迷迭香,但操作手續較麻煩。
迷迭香性喜溫暖氣候,但在中國台灣平地高溫期生長緩慢,冬季沒有寒流的氣溫較適合它的生長,水分供應方面由於迷迭香葉片本身就屬於革質,較能耐旱,因此栽種的土壤以富含砂質使能排水良好較有利於生長發育,值得注意的是迷迭香生長緩慢,因此再生能力不強。
灌木,高達2米。莖及老枝圓柱形,皮層暗灰色,不規則的縱裂,塊狀剝落,幼枝四棱形,密被白色星狀細絨毛。葉常常在枝上叢生,具極短的柄或無柄,葉片線形,長1-2.5厘米,寬1-2毫米,先端鈍,基部漸狹,全緣,向背面捲曲,革質,上面稍具光澤,近無毛,下面密被白色的星狀絨毛。
花近無梗,對生,少數聚集在短枝的頂端組成總狀花序;苞片小,具柄。花萼卵狀鐘形,長約4毫米,外面密被白色星狀絨毛及腺體,內面無毛,11脈,二唇形,上唇近圓形,全緣或具很短的3齒,下唇2齒,齒卵圓狀三角形。花冠藍紫色,長不及1厘米,外被疏短柔毛,內面無毛,冠筒稍外伸,冠檐二唇形,上唇直伸,2淺裂,裂片卵圓形,下唇寬大,3裂,中裂片最大,內凹,下傾,邊緣為齒狀,基部縊縮成柄,側裂片長圓形。
雄蕊2枚發育,著生於花冠下唇的下方,花絲中部有1向下的小齒,葯室平行,僅1室能育。花柱細長,遠超過雄蕊,先端不相等2淺裂,裂片鑽形,后裂片短。花盤平頂,具相等的裂片。子房裂片與花盤裂片互生。花期11月。
原產歐洲及北非地中海沿岸,在歐洲南部主要作為經濟作物栽培。中國曾在曹魏時期引種,現主要在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與山東地區栽種。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一般於早春溫室內進行育苗。土法育苗、穴盤育苗均可。土法育苗需先整理好苗床。苗床可平畦或小高畦,床土應整碎耙平,施足發酵底肥,澆足底水。撒播或條播均可。但種子盡量稀播,或與細干土拌勻,播於苗床上,澆小水,使種子與土壤充分接觸。種子具好光性,將種子直接播在介質上,不需覆蓋,在畦面上搭小拱棚,既保證地溫,又使土壤表層不易板結。
種子靠苗床底水發育,但要一直保持土壤表層濕潤。待芽頂出土,再澆水,以小水勤灌為原則。種子發芽適溫為15-20攝氏度。約2-3周發芽。當苗長到10厘米左右,大約70天,即可定植。
穴盤育苗的,將草炭、蛭石按3:1的比例混勻,即可播種。上覆一薄層蛭石,澆一次透水。上搭小拱棚,其後管理同土法育苗。不同的是,待迷迭香出苗后,要時常移動穴盤,以免根沿著穴盤下方的孔,扎入地下,定植時傷根。
迷迭香芽率很低,一般只有10%-20%,在第一年,迷迭香的生長極為緩慢,即使到了秋季,植株大小比剛定植時的植株大不了很多,形成大批產量要在2-3年以後,速度很慢。所以,生產上一般採用無性繁殖方式。但由種子開始栽培的,氣味較芬芳,故採用何種繁殖方式,要視需要而定。
扦插繁殖
多在冬季至早春進行,選取新鮮健康尚未完全木質化的莖作為插穗,從頂端算起約10-15厘米處剪下,去除枝條下方約1/3的葉子,直接插在介質中,介質保持濕潤,約3-4周即會生根,7周后可定植到露地,扦插最低夜溫為13攝氏度。
壓條繁殖
利用迷迭香莖上能產生不定根的特性,把植株接近地面的枝條壓彎覆土,留頂部於空氣中,待長出新根,從母體剪下,形成新的個體,定植到露地。
田間管理
移栽
迷迭香的大田移栽苗是遷插枝生根成活的母苗。移栽株行距為40×40厘米,每畝種植數量為4000~4300株。平整好的土地按株行距先打塘,施少量底肥,然後在底肥上覆蓋薄土,就可以移栽了。移栽后要澆足定根水,澆水時不可使苗傾倒,如有倒伏要及時扶正固穩。栽植迷迭香最好選擇陰天、雨天和早、晚陽光不強的時候。
栽種季節在雲南省中部、南部一年四季均可,春秋季最佳。栽后5天(視土壤乾濕情況)澆第二次水。待苗成活后,可減少澆水。發現死苗要及時補栽,栽植時要以塘距之間塘中為點成直線,以利通風。
施肥
修剪
迷迭香種植成活后3個月就可修枝,過分的強剪常常導致植株無法再發芽,比較安全的作法是每次修剪時不要超過枝條長度的一半。迷迭香植株,雖然每個葉腋都有小芽出現,將來隨著枝條的伸長,這些腋芽也會發育成枝條,長大以後整個植株因枝條橫生,不但顯得雜亂,同時通風不良也容易遭受病蟲為害,因此,定期整枝修剪十分重要。
直立的品種容易長得很高,為方便管理及增加收穫量,在種植后開始生長時要剪去頂端,側芽萌發后再剪2~3次,這樣植株才會低矮整齊。
採收
迷迭香一次栽植,可多年採收,採收以枝葉為主,可用剪刀或直接以手摺取。但必須特別注意傷口所流出的汁液很快就會變成黏膠,很難去除,因此採收時必須戴手套並穿長袖服裝。採收次數可視生長情況,一般每年可采3~4次,每次採收每畝至少為250~350千克。
病蟲防治
應重在預防,可以從衛生狀況、合適的水分管理、合理的溫度和光照上著手,並且需經常觀察、及時淘汰病弱株。
工業價值
迷迭香是一種名貴的天然香料植物,生長季節會散發一種清香氣味,有清心提神的功效。它的莖、葉和花具有宜人的香味,花和嫩枝提取的芳香油,可用於調配空氣清潔劑、香水、香皂等化妝品原料,最有名的化妝水就是用迷迭香製作的,並可在飲料、護膚油、生髮劑、洗衣膏中使用。
藥用價值
迷迭香具有鎮靜安神、醒腦作用,對消化不良和胃痛均有一定療效。多將其搗碎后,用開水浸泡后飲用,1天2~3次,可起到鎮靜、利尿作用。也可用於治療失眠、心悸、頭痛、消化不良等多種疾病。外用可治療外傷和關節炎。還具有強壯心臟、促進代謝、促進末梢血管的血液循環等作用。
還改善語言、視覺、聽力方面的障礙,增強注意力,治療風濕痛,強化肝臟功能,降低血糖,有助於動脈硬化的治療,幫助麻痹的四肢恢復活動能力。
食用價值
有較強的收斂作用,調理油膩的肌膚,促進血液循環,刺激毛髮再生。改善脫髮現象(孕婦禁食)。
在西餐中迷迭香是經常使用的香料,在牛排、土豆等料理以及烤製品中特別經常使用。清甜帶松木香的氣味和風味,香味濃郁,甜中帶有苦味。
植物花語
回憶:迷迭香被定義為愛情、忠貞和友誼的象徵,而它的花語則是回憶,拭去回憶的憂傷「你給我的承諾我不會忘記,請你永遠留住對我的愛,思念我、回想我」。
紀念:義大利人會在喪禮儀式上將小枝的迷迭香拋進死者的墓穴,代表對死者的敬仰和懷念。而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迷迭香的花語就有紀念的意思,象徵著長久的愛情、忠貞不渝的友誼和永遠的懷念。
傳說故事
迷迭香的香味濃郁,據說古代匈牙利女王喜歡用迷迭香泡澡而古代人相信它可以加強記憶力,所以它也有海上燈塔之稱。當外出的船迷失方向時,迷航的水手可以憑藉著這濃濃的香氣來尋找陸地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