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
中國海洋大學二級學院
為進一步推進本科教育改革,貫徹中國海洋大學“通識為體,專業為用”的教學理念,實現博雅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培養文理兼備、關懷社會的複合型人才,學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於2015年5月13日正式成立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
中國海洋大學(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一所海洋和水產學科特色顯著、學科門類齊全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學校校訓是“海納百川,取則行遠”。
學校創建於1924年,歷經私立青島大學、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等辦學時期,於1959年發展成為山東海洋學院,1960年被國家確定為全國13所重點綜合性大學之一,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學校有嶗山校區、魚山校區和浮山校區3個校區,佔地2400餘畝。設有18個學院和1個基礎教學中心。
學校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和合作競爭意識、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目標,以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幹力量為特殊使命。學校遵循“通識教育為體,專業教育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實行有限條件的自主選課制度和學業識別與畢業專業識別確認制度,努力培養複合型、高素質人才。
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正式成立於2015年5月13日,是中國海洋大學通識教育的實驗區和本科教學改革的“特區”,設置行遠書院,組織開展核心通識課程教學,旨在幫助學生拓寬人生視野,在人格培養和能力訓練上打下基礎,培育能夠適應未來30—50年社會需求的“博雅”人才,讓“博雅”推動終身學習,以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書院的學生將通過課程學習、反思討論、生活訓練、書院活動,調動求知慾望,拓寬認知視野,強化問題意識,增強以宏觀的思維分析問題、以微觀的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打造“厚基礎”的自學根基,提升“寬口徑”的從業能力,養成“深識見”的思維自省,以期發掘自我,進而造福國家和社會。
截止2017年9月,行遠書院已招收“零、一、二、三”四期共約150名學生,學生覆蓋嶗山校區15個學院,有效保證學生跨學科、跨專業交流。
行遠書院於每年春季學期面向大一學生開始校內招生,通過遴選的學生從大二上學期開始修習書院課程,學程兩年。入選行遠書院的學生實行跨專業集中住宿,學籍隸屬於原學院管理,兩年內要完成書院開設的7門通識課程的學習,參加書院活動,合格后獲得書院頒發的結業證書。學生在書院修習的通識課,可以替代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通識教育層面的其他課程。學生專業課和其他課程學習正常進行。
1.課程體系
行遠書院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的優質師資和海內外名師,目前共開設八門文理兼備的大口徑通識課:大學之道、宇宙大歷史、世界文明史、日常物理、數學天文與物理、全球化與人類社會、大海洋、行遠專題。除課程學習外,書院還設有參訪實習、行遠系列講座等教學科目,並輔以生活訓練和其他活動。
2.討論課
行遠書院設立課前討論制度,重視學生邏輯思考、完整表述及反思能力。課程採用“3+1+2+3”的課程模式,要求學生課下進行約3小時材料閱讀,課前進行1小時分組討論,參與2小時課程學習,課下完成約3小時的反思作業,確保學生深入參與課程學習,真正學到知識,鍛煉、提升邏輯表達能力。
3. “小助教”制度
行遠書院從每期學生中遴選課程“小助教”,經過培訓之後, “小助教”可以做到有針對性地自學及帶領同期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入探討與學習。課程老師每周與小助教開會討論1-2次,指導“小助教”做好課前討論、作業批改、追蹤匯總學生學習情況等工作。
4. 行遠系列講座
書院規劃建設初期,將行遠系列講座納入書院課程體系建設,列為書院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計劃每月邀請一名海內外不同學科領域名家來校講座,與海大師生進行思維的碰撞與交流,啟迪智慧,拓寬視野。書院目前已有“行遠講座”“博雅講壇”兩個系列,邀請到朱雲漢、資中筠、黃鍔、許宏等一批海內外名家大師來校講座。
行遠書院通過舉辦交流活動,不斷拓寬同學們的視野。目前,書院已與台灣政治大學博雅書院順利完成一輪交流互訪活動,並於2017年初聯合西安交通大學啟德書院、台灣政治大學博雅書院開啟“三校交流互訪”項目。
書院每月舉行2次“團膳”活動,邀請師生共進簡餐,交流學術問題,拉近彼此距離。書院強調榮譽精神,對考試試行“榮譽不監考”制度,培養學生榮譽感和自我管理意識。
中國海洋大學行遠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