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邦古茶山
古六大茶山之一
倚邦古茶山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徠發祥地。明清兩朝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政治、經濟和普洱茶集散中心,古六大茶山之一。
古倚邦茶區內有19個自然村。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古倚邦茶區海拔差異大,最高點山神廟1950米,最低點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只有565米。倚邦茶區產茶著名的地方有倚邦、曼松、嶍崆、架布、曼拱等。
茶區種茶歷史悠久,在曼拱古茶園中還保留著基部徑圍1.2米,高6米,樹齡500年左右的古茶樹。
倚徠邦茶區內有大葉種茶和小葉種茶,倚邦的小葉種茶有說法是明末清初由四川人帶來的小葉種不像大葉種那樣苦澀濃烈,在六大茶山區種植后既保留了小葉種傳統的香甜柔和,又增加雲南茶區的山野氣韻,倚邦小葉利茶一到清宮內,自然被皇室所看中,定為貢茶,大小叫種混生的曼松茶成了六大茶山中地位最尊,價格最高配茶。
作為倚邦土司所在地的倚邦很快繁榮起來,興盛時倚邦街上有關帝廟、石屏會館、四川會館、楚雄會館等,還有曹家大院,還有鴻昌、慶豐和、慶豐益、元昌等著名茶號。倚邦正街東西向,長達250米,寬12~16米。正街東頭通向東北方向是石屏街,東南向是曼松街。正街西頭分別是通往普文、思茅和易武、景洪的茶馬古道。
到了19世紀中後期,六大茶山開始衰落,先是發生雲南各族反清起義,其中杜文秀軍打到普洱,這次起義用了多年才平息,這期間茶葉內銷通道基本中斷。.後來法國人又侵佔印度支那地區,禁雲南茶,六大茶山外銷也受阻,茶農開始外遷,茶號開始改行或外遷。同時倚邦土千總曹瞻被暗殺,其子曹清民又在民國初與普洱道尹徐為光發生矛盾,引發軍事衝突,曹清民敗逃烏德。曹氏結束了對茶山統治。曹氏的衰敗對五大茶山衰敗是有直接影響的。這期間易武得以取代倚邦成為六大茶山的中心。1937年到1949年間,由於戰亂,加之疫病流行六大茶山進一步衰落,更多茶農外遷,茶號歇業。1942年攸樂起義,起義軍攻入倚邦,倚邦在一場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中幾乎全毀。新中國成立后,茶葉統購統銷,六大茶山只生產原料,不少茶山開始改為種糧,很多古茶樹被挖或被火燒死。著名的貢茶之山曼松僅剩老茶樹一二百棵且以融入莽林中。現在古茶樹還保留較多的是麻粟樹、倚邦、曼拱等地。
麻栗樹村位於倚邦西面,在象明至倚邦大路22公里處向左岔入2公里。全村25戶,全是彝族,有的住戶是外遷后因茶價好又遷回來的。村子周圍有古茶樹約一百多畝,每年產春茶1500千克左右,雨水茶、谷花茶1500千克左右。所產茶有專人訂購一部分,自銷一部分。茶樹是小葉種大葉種混生。茶樹沒有矮化過,全部成喬木狀生長,最大茶樹離村子約半公里,樹榦基部直徑超過30厘米,在這片茶園裡,干徑在10至20厘米,高度超過3米的大茶樹有好多棵。麻栗樹村沒有台地茶,茶樹基本長在林中。為保護茶葉品質村裡定有罰款規定:凡從外面帶茶進村賣的村民要罰款。麻栗樹屬於倚邦茶區茶樹保存較多,生態較好的茶區之一,這裡種茶歷史也很久遠。村長葉自明家居住在麻栗樹已有6代。
曼拱是倚邦茶區老茶樹保留較多的茶區,曼拱及周圍村子還保留下很多老茶園。很多茶樹生長在林中,生態環境很好,而且沒經過矮化,都成喬木狀生長。在曼拱茶區茶樹生長最好的在稱為大樹林的山上。大樹林也叫大黑樹林,距曼拱約4公里,不通汽車,大樹林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地方,這裡比曼拱要高出100~200米,有很多幾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樹,森林覆蓋率高,茶樹生長於林中。大樹林現只居住著兩戶人家,是兄弟倆,他們的母親曹慧英是倚邦土司曹氏的後人,距他們的住房一百多米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曹氏家族的這一支系已有8代定居此地就是為傍著茶馬古道守著周圍的古茶林。由於位置的特殊,在茶馬古道繁忙的年代這裡幾乎每天人來人往,住宿的、吃飯的、喝水的過往茶商很多。曹慧英老人已經80多歲,每天喜喝配茶,耳聰目明,思路清晰,談起茶馬古道如數家珍,還能唱山歌。在家旁有一座曹慧英曾祖父曹慶貴的墓,墓建於光緒壬寅年。曹慶貴的封號是“皇清欶授武略騎尉”大樹林屬於曼拱村二隊,這裡約有古茶園80多畝,茶園中小葉種占相當比例。在大茶樹最集中的地方,在約一畝地的範圍內長著干徑在20厘米左右的大茶樹數十株。由於大樹林生態環境好,有茶商用高於曼拱的價格訂收大樹林的茶。
倚邦茶的特徵是:芽頭較小,條索黑亮較短細,湯色黃綠,葉底黃綠,苦淡,苦中帶甜,澀顯於苦,湯質飽滿;回甘快且較長久,香氣顯,由於長於山野,環境好,山野氣韻好,杯底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