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遷移

學習對另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作用

正遷移也叫“助長性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表現介紹


正遷移,通常表現為:
1、一種學習使另一種學習具有了良好的心理準備狀態、活動所需的時間或練習次數減少。
2、或使另一種學習的深度增加、單位時間內的學習量增加。
3、或者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習者順利地解決了面臨的問題等情況。

內容介紹


如學習數學有利於學習物理,學習珠算有利於心算,掌握平面幾何有助於掌握立體幾何等,懂得英語的人很容易掌握法語。正遷移常常在兩種學習內容相似,過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時發生。如方程式知識的學習有助於不等式知識的學習,小學數學的學習保證了中學代數的學習,數學知識的學習保證了物理中有關計算問題的解決,閱讀技能的掌握有助於寫作技能的形成,學習素描會對以後學習油畫產生積極影響等都是正遷移。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遷移是指個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新知識學習的影響,它包含助益性和妨礙性兩個完全相反的方面,故有正遷移和負遷移之分。由於數學是一門邏輯嚴謹性較強的學科,它的知識系統性強,前面的知識是後面知識的基礎,後面的知識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困此,作為一個數學教師,一方面要善於繼承傳統的好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還要善於研究和創造新的教學方法,把前後的知識結構有效地聯繫起來,緊緊抓住前後知識的內在聯繫,排除遷移中的干擾,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一.突出不同學習情境中的相同要素,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正遷移。
如學生在學習了“整數加、減法”后,已掌握了有關整數加減法的運演演算法則,而後面的“小數加、減法”的學習,實質上是整數加減運算的一次拓寬,而計算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就是這兩種不同學習情境中的共同要素。因此,在小數加、減運算的教學中,要強化並突出這一共同要素,引導學生抓住這一關鍵點,從而促進他們知識正遷移的產生,即把整數加減運算的法則擴展到小數加減運算中去,並加深對為什麼必須把小數點對齊的理解。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應充分注意學生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階段性和連續性,要善於引導學生感知和認識新、舊知識學習過程中的相同要素,促進學生數學知識正遷移的產生,就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抓住關鍵概念的本質特徵,促進學生對相近概念的理解。
事物的性質是由其本質決定的,數學概念也是如此。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把握關鍵概念的本質特徵,並由此產生知識的正遷移,去理解相近概念。
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如果把“將圖形沿某一條直線對摺起來,其位於直線兩側的兩個部分完全重合”這一軸對稱圖形所共同具有的本質特徵抽象和提煉出來,通過教師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來突出這一教學重點,就可以促進學生由此產生知識的正遷移,從而對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和圓的對稱性,以及它們分別具有的對稱軸的條數等知識的認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改革教學方法,為學生知識的正遷移創造條件。
許多成功的教例表明,學生數學知識正遷移的產生,大多與教師的科學引導有關。因此,通過改革教學方法,從有利於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數學知識的正遷移創造條件,應當引起教師的充分重視。
如在教學“最小公倍數的求法”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等於它們全部公有的質因數,以及各自獨有的質因數的連乘積這一結論,對學生來說十分抽象,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果在教學時先設計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簡單問題:小明向小英借2本科技書和5本連環畫,或者2本科技書和3本文藝書,那麼小英至少應準備每種書各幾本,才能滿足小明的需求?經過思考,學生不難正確回答這一問題。藉助這一問題情境,就為學生學習“最小公倍數的求法”提供了經驗背景,使他們在自己具有的經驗基礎上,感知到求並集的數學思想方法,這時再回到“最小公倍數的求法”問題上來,學生知識的正遷移也隨之產生,問題的最終解決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於知識的正遷移。
斯卡特金說:“孩子沒有學習的願望的話,我們的一切設想和方案都會化為灰燼,變為木乃伊。”因此,教師的教學設想,只有在學生的積極學習態度配合的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否則,教師教學“一團火”,學生卻不以為然,“按兵不動”,教學註定要失敗。
怎樣才能使學生抱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呢?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對數學產生廣泛的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去鑽研,直覺地運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實現知識、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正遷移,使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
總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這不但有利於思維的和諧發展,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於促使學生將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這正是我們數學教育的目的。

學習英語應用


根據教育心理學原理,遷移是一種學習中習得的經驗對其他學習的影響,即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遷移現象廣泛存在於學習過程之中,有正負遷移之分。正遷移(積極遷移)有助於另一種學習的理解和掌握,反之,對另一種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導致錯誤和困難發生,就是負遷移(消極遷移)。就英語學習而言,漢語對英語,對英語知識的正負遷移並存,也就是說,漢語對英語學習既存在著促進作用,又存在著干擾或阻礙作用。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我們應該積極有效地利用正遷移,盡量避免負遷移,提高英語學習的質量、效率,使英語學習事半功倍。
經常有學生抱怨英語難學,化了很大功夫,成績也不見起色。究其原因有很多種,漢語的負遷移是其中之一。英語和漢語屬於兩種不同的語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些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始終擺脫不了漢語的干擾。例如,
----You are very beautiful.
----No, no. / Where, where.(“哪裡哪裡”是中國人的謙虛之詞,但是應該說thank you)
又如,學生在寫作文時總喜歡逐字逐句翻譯。
----有些學生上網不是為了學習。
---- Some students go online is not in order to study. ( ╳ )
(有些 學生 上網 不是 為了 學習)
---- Some students do not go online for study. ( \/ )
顯然易見,有些學生學習英語時還是使用了漢語頭腦,根據本身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
再如,How long can I keep this book?(這本書我能借多久?)漢語中的“借”就是“borrow”,所以很多中國學生就說成了How long can I borrow this book? 這種現象稱Chinglish(中式英語)。不難看出,Chinglish現象即是負遷移產生的典型結果。漢語的負遷移現象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英語學習,導致英語學習效率低下,英語成績停滯不前。話說回來,學習英語時,一定要照Karl Mark 所說的forget all about his own嗎?非也,非也。即使英語和漢語千差萬別,但就同是語言這一點就決定了兩者間肯定有相同、相似或相通之處,也就是說既然漢語對英語有負遷移作用,也肯定會對英語產生正遷移。因此本文要著重從語音、辭彙、語法三方面談談漢語正遷移現象對英語學習的積極影響。
一. 語音
漢字的讀音是由拼音構成的音節組成,拼音分成聲母和韻母,韻母有單韻母和複韻母。英語的單詞的讀音是由音素構成的音節組成,音標分母音和輔音,母音有單母音和雙母音。
聲母
拼音 單韻母
韻母 複韻母
輔音
音標 單母音
母音 雙母音
漢語的音節中不能缺少韻母,就像英語的音節中不能缺少母音一樣。漢語聲母有鼻音m、n,邊音l和翹舌音r等,英語輔音也有鼻音/m/、/n/,邊音/l/和捲舌音/r/等。漢語拼音的聲母和英語音標的輔音在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上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所以絕大部分中國學生一般發下列音素時沒有障礙。/p/、/b/、/t/、/d/、/k/、/g/和/f/在漢語中可以相應為p、b、t、d、k、g、和f。發母音音素/i:/、/u:/和/a:/也同樣能對應找到漢語中的i、u、和a。我們可以通過比較讀音的異同,掌握正確的讀音。
二.辭彙
辭彙是語言中最活躍最基礎的要素。辭彙意義包括指稱意義(理性意義)和文化意義(聯想意義)。指稱意義是辭彙直接表面的意義。文化意義則為引申義。只有了解辭彙的文化意義才能真正理解辭彙本身真正的涵義,才能幫助人們準確順暢地交際。一般來說,英語中指稱意義的辭彙大多能從漢語中找到相應的詞來表達,如China(中國)、America(美國)、sun(太陽)、earth(地球)、flower(花)water(水)等等。在學習英語之前,我們已經能用漢語進行交際,時間、地點及空間概念已經形成,只需要教會一種新的符號、表達形式即可。因此,我們在記憶這些單詞時,藉助漢語就能夠更加迅速理解及掌握。雖然中國人和說英語國家的人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不一樣,但有些辭彙的文化意義卻一樣,如fox在英漢中都被看作“狡猾”、“奸詐”的象徵,例如,an old fox 老狐狸精。又如下面,
1. Go to stamp sales and buy whatever you can afford. You can often pick up packs of used stamps very cheaply.(SEFC 2A L23 P34)
2. I will pick you up at three o’clock.
“pick up”的原意為take hold of and lift up(撿起)。
在第一句話中“pick up”解釋為 get sth with little money(用較少的錢買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撿便宜貨”。在第二句話中則解釋為to collect in a vehicle(用車接人),也就是“在半路把人撿起來”即“半路接人”。
漢語有很多表示意義的偏旁,如江、河、湖、海與水有關,而魑、魅、魍、魎則與鬼有關。這點與英語的單詞由很多有意義的詞根、詞綴構成類似。因此記憶單詞時,不妨和這些詞根、詞綴聯繫在一起,如re-(again 又、再)、un-(not 不)、anti-(be against 反對)、-ment和-tion是名詞後綴,-less是含有否定意義的形容詞後綴,形容詞后加上-ly通常會變為一個副詞等。使用這個方法既容易又不易遺忘。
三.語法
英漢兩種語言雖屬不同的語系,但在基本句型上仍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
1. S+V eg. I’m coming.
我來了。
2. S+V+O eg. My father is listening to music.
我父親在聽音樂。
3. S+V+P eg. Tom is a student.
湯姆是個學生。
4. S+V+IO+DO eg. He teaches us English.
他教我們英語。
5. S+V+O+C eg. We asked him to get there early.
我們叫他早點到。
英漢中,這五種基本句型的結構大體上一致,所以中國學生在學英語句型,甚至複合句時有點輕車熟路,這也是漢語對英語學習所產生的積極的正遷移。除了上述在形式、結構上與漢語相同以外,英語的有些短語和句子在意義上也與漢語相似。例如,“as light as a feather”(輕如鴻毛),“When we talk about the devil,he appears.”(說曹操,曹操到)。
在英語學習中,區分動詞及物與否至關重要,關係到句子的完整性,被動語態是否存在等。但區分兩者並非是輕而易舉的事,除了平時積累,死記硬背之外,不妨利用一下漢語的正遷移------根據中文意思判斷。
Eg.1.He succeeded.
2.He succeeded in crossing the Atlantic Ocean alone.
succeed(成功),你不能說“成功某事”,只能說“在某事上取得成功”,從中文判斷,succeed就不是個及物動詞,後面不能直接加賓語。又如,spend(花費、浪費),可以直接說“花費時間”、“浪費金錢”等,因此spend是個及物動詞,弄明白了這個詞,那麼解下面這道題就比較簡單了。
Eg.I never forgot the day_____ we spent on the farm.
A when B on which C in which D which
因為spend是個及物動詞,可以直接說spend the day,所以正確答案為D,關係代詞充當spend的賓語,修飾先行詞the day。
但是由於詞的多義性,所以不能一味使用這種方法,否則適得其反,對英語學習起干擾、阻礙作用,反而產生了負遷移。
總之,文化背景、語言特徵迥異,漢英兩種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英語學習中,由於經常不可避免地受到來自漢語的影響,英語學習的質量及效果大打折扣。在進行交際時,由於經常藉助漢語來表達思想,交際障礙層出不窮。正因為如此,我們更要細心對比研究這兩種語言間的相似點,藉助我們已經掌握的漢語知識及積累的漢語學習經驗,充分激活、利用、發揮漢語的正遷移,竭力防止漢語干擾的消極的負遷移作用,從而提高英語學習質量,促進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