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小曲
廣東省的傳統民樂
廣東小曲是廣東省的傳統民樂。流傳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絲竹合奏樂。它從傳統器樂曲、民間小調、戲曲曲牌音樂等衍變、發展廣東小曲而來,形成別具風格的樂鍾。廣東小曲最初是作為粵劇的過場音樂,故也稱為"過場譜子"或"小曲"等。后產生了不少可獨立演奏的樂曲,併流傳到外省后,便被稱為"廣東小曲"。現存的廣東小曲中的傳統曲目及改編曲,有近百首。廣東小曲在音樂風格上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其旋律流暢、節奏輕快、音色明亮,富有南國情調。代表樂曲有《旱天雷》、《雨打芭蕉》。
流行於廣東地區的樂種有潮州弦詩樂、客家漢樂、海南音樂、吹打牌子(崑腔)、梵音(佛曲)、鹹水歌、龍舟、南音、木魚書、粵謳......等,均為粵劇所吸叫。而與粵劇關係最密切的,則為廣東小曲,又稱粵曲。
廣東小曲
默片時代,上海中小型電影院在電影放映時,播放粵曲配樂。粵曲唱片與職業樂隊的出現,推動了粵曲的發展(編作)與推廣(流傳)。產生了專業的演奏與作曲家如呂文成等。
三十年代前後,尹自重引進梵鈴(小提琴)、何大傻引用了三弦琴(檀香山結它)、呂文成引進了西路風(木琴)、高熔升引用了色士風(薩克管)、鋼琴等西洋樂器,用於特殊曲目。雖然定弦、奏法均有所改革。但曲風、節奏均明顯受到西樂影響。甚至加用了弱音小號(譚沛鋆)、爵士鼓(程岳威)產生了一些西洋模進作法的舞場音樂。
粵曲的律與調有極重要而獨具的特點
其傳統音階,系七音律,七鄰音之音程大體相同無全音、半音之別。
廣東小曲
近代民族音樂學家研究的結果,認定這是一種與西洋甚至中國傳統三分損益律完全不同的律制,自成體制,因此而產生了一些,無法由西洋音階取代的調式,如粵曲之乙反調、潮樂之重六調、活五調,客家漢樂之軟線,秦腔之哭腔,西北碗碗腔也有很多這種曲調。
這種律制,沒有半音。其音程如下:
DoReMiFaSoLaSiDo
一一
一三五六八0二
八六二九七三0
00五00五0
分分分分分分分分
\/\/\/\/\/\/\/
一一一一一一一
八八六六八六六
00五五0五五
分分分分分分分
由上表可知,七律之音階,除Fa以外,均比西洋音階為低,不只是Fa要高一些,Si要低一些,這麼簡單。
粵曲的乙凡調,與七律的關聯最重要。最有名的曲例是[昭君怨]。
[昭君怨]原曲首句為:
|22|4245|5-|
--====
與潮州十大弦詩樂之重六調昭君怨完全相同。見下表:
|212|421|561|
---------.----
近人將Si譯為bSi,而把乙反調視為轉調的移調記譜,記為
|33|5356|6-|
--====.
事實上,少數乙反調確有轉調的本意,但大多數的乙反調,確是一種音階轉換,尤如西洋的大小音階轉換。
西洋之C大調轉為C小調,要降Si、降Mi、降La,而借用bE大調的調號。但C小調與bE大調之首調唱名是不同的。(近代均將西洋C小調對應為La調式而譯為主音=la是錯誤的。)
中國五聲音階體系,轉低二度調要#Mi、#La。恰與乙反調不用Mi、La,改用Fa、(#Mi)、Si(#La=bSi)吻合,但實與西洋轉調式借用轉調高的情形一樣,不能認定一定是轉調高。粵曲[連環扣]一曲即有乙反線,乙反線尤能明確顯示之。
乙反線
(71712220424245)
====------
乙反線
(61612220313235),
====------
這種同一曲調而不同音階的轉換奏法,在南音說唱中尤其普遍。
如用七律傳統樂器,則[昭君怨]兩種譜所奏,尚無大異,改采西洋十二律樂器時,則無法奏出乙反調的原味。奏乙反調左手食指要按在Si-Fa,叫作空一指。
廣東小曲的特點,除上所述之律與調之外,源自粵劇清唱。約於清道光年間,有以清唱粵劇為業的八音班,他們用粵劇的劇本,用粵劇的曲調,用粵劇的“戲棚官話”分腳色演唱。以後又出現了穿街過巷賣唱的女盲藝人,被人們稱作“瞽姬”、“師娘”。她們每人都要掌握不同腳色的唱腔,一人演唱多個腳色,較之“八音班”在歌唱技藝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這種演唱盛行了60多年,在粵曲史上稱為“師娘時期”。她們主要演唱的曲目有《百里奚會妻》、《黛玉葬花》、《棄楚歸漢》等“八大名曲”。民國以後,在茶樓歌台上逐漸出現了明目女子演唱粵曲,人們呼她們為“女伶”。她們改“戲棚官話”為廣州方言,改假嗓為真嗓,並劃分為大喉、平喉(此為男角專用腔)、子喉(為女角專用腔)3種唱法,粵曲進入了鼎盛時期,史稱“女伶時期”。
近代廣東因其所受歷史包袱牽制最少,自由發展的可塑性也就最大。加以地處對外之通商口岸,與外來文化接觸最早,受西洋文化之影響與啟發,。
洋琴,這外來樂器,即由廣東最早引進,並成功的運用於廣東音樂中。廣東音樂最早採用洋琴竹法的方式,記出
三十二分音符與切分音、前聯音、后聯音之別,後來也最早改采簡譜,最早出版曲集,署以作曲者名姓,附以樂器及奏法介紹與西洋樂理。最早採用鋼絲弦,使用高把位與滑指換把法。最早成功的採用中途轉調、暗轉調等技巧作曲。從比對早基出版的曲譜集工作中,可以發現,短短十年間,同一曲譜所奏即有很大的不同,這種種進化現象,是粵曲所獨具的。粵曲也是唯一不斷有創作的傳統樂種。曲目題材之時代化、社會化亦充分表現此樂種的蓬勃。雖然近代學者,不盡讚許認同這種方向,終究亦無法否認此事實之存在。
在眾多傳統民樂中,粵曲是唯一能訪考出作者名姓,且流傳全國各省的樂種。民國初年,短短二十年間,產生出約五百首的曲目。硬弓編製也迅速改為軟弓編製。加入十二律樂器,甚至西洋樂器等等。與樂器、編製、記譜法、曲目均長期處停滯狀態的崑曲、南管相比,確令人耳目一新。
這些進化因素,都是造成它成功流傳的緣因。
廣東小曲
粵曲之最早商業化,最適商業化則一直延續到此時此地:
粵曲唱片最早用之於默片配音。因此刺激了唱片出版與職業樂隊的成立。帶動了樂曲的創作與職業作曲家、演奏家的產生。舞場也得以採用其為伴舞音樂。直至今日台灣,舞場飯店餐廳茶藝館之中式樂隊,仍以洋琴與廣東小曲為主。
廣東小曲之音域較寬(可大跳),速度可較快,旋律較密集(加花),而風格多樣(作曲家眾),慢板的滑音演奏法更是表情細膩,多樣性的手法可柔可剛。加以可塑性、適應性廣闊,以之奏民謠、流行歌曲、舞步音樂均可勝任。我們很難想像以南管、平劇樂隊來演奏通俗、娛樂音樂。而華麗流暢怡情悅性的廣東小曲,對此則駕輕就熟。一般民眾也是耳熟能詳。
總之粵曲是一個極進、西化、商業化的樂種。
在技巧方面,粵曲的滑音與加花是大家都能津津樂道,也能頭頭是道的。
高胡最早由呂文成換裝鋼弦,定高五度,以配人聲音韻時,即採用夾琴奏法,以奏高把與換把。除了其它樂種也有的注、綽等前滑音之外,跳進時多用帶上與帶起等后滑音,甚至大滑音。同音反覆則講究迴轉滑音。小三度進行則往往兩音俱用滑奏法(與江南絲竹只於高音滑奏,或只於低音用墊指滑音不同),叫作抹奏法。
江南絲竹之加花,兼及曲調之潤飾,尤擅於曲調之發展。致有[五代同堂]等[八板]系統的曲例。
然稍深研粵曲之歷史,也很容易收集到部分名曲的曲源,及不同期間之流傳譜,從而得知其加花及旋律的發展過程。尤以分析嚴老烈四大名曲──連環扣、到春來、倒垂簾、旱天雷之過程后,不得不承認,其加花發展手法無論就曲調之潤飾、曲調之發展而論,俱有可觀,不遜於江南絲竹。
粵曲的加花也有甚多模式可尋
1、粵曲常用三板起音,起音前梆子先打兩板以定速度,這叫中叮起,有別於第一拍起音的齊口板。領奏的上手則可於第二拍後半拍,加花引奏,叫作冒頭。
冒頭可由一音到四音,通常是兩音。此兩音與起音成音階進行,加上助音后變為四音,因此四音中常有兩相同音。如:
|00321232|=|0035321232|
--==-------====----
2、長拍加花改為同音反覆或八度穿插。少用長輪,多用弱拍短音之帶輪(單竹輪)
|533361|=|555533333361|
------====--====---
3、兩跳進音間,可加入中介音,增加順暢感。反之兩鄰音間可加入外音,增加跳動感。
.....
|1-31|7=|176535612|7
--------==--
4、一段疏音旋律,可於弱拍加入調式主音,變為密音旋律,叫作座音。
6535|55527276|5
------------
=6535|5555552575257565|5
====================
5、前後兩拍若有一音相同,或呈音階進行,強拍音可於弱拍再出現一次,叫作雙持音。將前音再現,本音以延後小拍出現叫單持音。
雙持音|00321235|=|0032121235|
--==--------==---====
單持音|00321235|=|0032112335|
--==--------==--==--==
6、將兩音拍子縮小一倍,重覆演奏兩次,叫加倍音。
|00321235|=|0032121235|
--==--------======---
7、上(下)行音,先插入反行鄰音,再演奏本型音,增加順進音勢,叫助音。這是通行全國的中國音樂語法。
|00321635|=|003212163235|
--==--------==========
8、以音階進行取代同音反覆,這是比較大膽一點的加花奏法。
|67654350|=|67654356150|
====---====--====
9、長拍加入過門。
|2162123|
|61|2---|5=|2-3-|=|2.123||2.123162123|
10、短拍音之後,可用單手帶輪加入下音之鄰音。
|00321635|=|003216.235|
--==--------==--====---
11、后拍音,可用前拍之持音奏法,構成本拍之倍音轉化,這是粵曲的習慣用法
3
|03522035|=|0352223235|
--==--------==----==--=
12、一音化二音以上,變化更多,僅舉幾例:
65=6156=6561535661=6561=61561761
56=5165=5617676523=2123=23132123
最後談到粵曲的曲目。高厚永在民族器樂概論中,將粵曲曲目類別為敘景類與敘情類。其實所有地方音樂曲目,
若以曲名來分,均可以區分出敘景類與敘情類的作品。這與將、細、小、雅說成江南絲竹的特色一樣,是不周延的。
在絲竹音樂中,廣東小曲是流通得最廣的樂種。緣因於曲調動聽,技巧高妙,而曲目多樣,創作新穎更是功不可沒。加上民初商業化的推波,產生了專業的樂隊、樂家;鼓動了創作與改良樂器及出版的風氣,更有助於粵曲的流通。
以上總括一句可以“進化”二字言之。謂粵曲較進化因以致之。如:
˙粵曲形成的時期最接近現代。
˙廣東小曲之音域較寬(可大跳),速度可較快,旋律較密集(加花)也較符合近代人的喜好
˙曲目題材之時代化、社會化亦充分表現此樂種的蓬勃,其娛樂性、商業化能力也最強
˙曲源及變奏過程,甚至創作風格,均尚可取得分析、比較的曲例。
˙廣東與西洋的接觸最早,音樂受西洋影響頗多:如洋琴的傳入高胡採用小提琴用弦、定弦法、奏法(夾琴、高把、顫音)甚至加入吉它、薩克管等采切分音、三拍子等較複雜而傳統所無的樂拍,也最早採用西洋簡譜記譜法。採用轉調、模進、音階級進、琶音進行等西洋作曲法。
˙開近代傳統音樂創作之先河,當時出版成風,曲家斑斑可考為各傳統樂種所無。
曲譜的出版,對粵曲的蓬勃發展,更有絕對的貢獻。
重要的出版曲譜如下:
1826招子庸粵曲集
1867粵謳集
1920丘鶴儔琴學新編
1921丘鶴儔弦歌必讀
1924沉允升梵音集
廣東小曲
19??音樂同學會琴譜精華
1934丘鶴儔國樂新聲
1935沉允升弦歌中西合譜
廣東小曲
19??松風國樂社粵樂匯粹
19??蕭劍青粵樂精華
1963李凌廣東音樂(一)、(二)
196?陳德巨廣東音樂的構成
1977鄒軻廣東小曲集
1977廣東音樂曲選
1979東初廣東音樂合奏曲集
1982何名忠國樂名曲集
1983廣東音樂曲集
1984黃錦培廣東音樂欣賞
1986甘尚時甘尚時高胡演奏曲選
近代,上海自強、通聯與國光書店自1950年代至1955年,由李笑天、天雷、陳德巨、於長虹出版粵樂名曲集十集。
香港信成書局1963年起,1979、1981、1990陸續出版粵曲名曲集共六本,均為此十集之合定本。
另外尚有等樂譜資料。
在眾多傳統民樂中,粵曲流傳、編作曲目之豐,與出版之多,可謂首屈一指
早期出版書譜則以樂曲來源之不同來分類有:
包括
江南小曲(梅花三弄、八板頭、漢宮秋月、雨打芭蕉)、
崑曲牌子(大開門、朝天子、到春來、一錠金、雙飛蝴蝶)
潮州漢樂(昭君怨粉紅蓮、賣雜貨)。
當然最多的仍是當地民歌與說唱,
這些有詞能歌的,
叫小曲。
如蕩舟、玉美人、寄生草、罵玉郎、柳搖金、鮮花調、
梳妝台、剪剪花、秋江別、仙女牧羊、百花亭鬧酒、
王姑娘算命、陳世美不認妻、寡婦訴怨......
如三寶佛、下漁舟、小桃紅、鳳凰台、一枝梅、
得勝令、雙飛蝴蝶、柳青娘、哭皇天、上雲梯、
小洞房.........
三寶佛(和尚思妻、三級浪、倒卷珠簾)
柳娘三醉(柳青娘、三醉)
浪影梅聲(浪淘沙、一枝梅)
情孀懺佛(寡婦訴怨、三寶佛)
妲己催花(戲妲己、催歸詞)
柳岸花明(采芹香、醉花陰)
西湖返棹(蕩舟、西皮)
倒卷珠簾(閨怨、擔梯望月)
雨灑鮮花(毛毛雨、仙花調)
昭君怨(昭君怨、美人梳妝)
小紅燈(上雲梯、鮮花調)
其它還有平升三級等組合曲。
毛毛雨→月移花影
到春來→到春雷
和尚思妻→倒垂簾
三級浪→旱天雷
寡婦訴怨→連環扣
上雲梯→七重天
哭皇天→七級浮屠
得勝令→雁落平沙...
賽龍奪錦(何柳堂)
午夜遙聞鐵馬聲(何與年)
晚霞織錦(何少霞)
孔雀開屏(何大傻)
旱天雷(嚴老烈)
平湖秋月(呂文成)
華胄英雄(尹自重)
娛樂昇平(丘鶴儔)
鳥投林(易劍泉)
春效試馬(陳德巨)
驚濤(陳文達)
凱旋(陳俊英)
錦城春(邵鐵鴻)
禪院鐘聲(崔蔚林)
西化與不倫曲:
陽關三疊、談情、落花流水、春曉、岐山鳳(呂文成)、
橫磨劍、慰勞、步步嬌(何大傻)、
疏簾月、狂歡、驚儔、迷離、南洋之夜(陳文達)、
雙龍戲珠、獅子滾球(邱鶴儔)、
醉月(謝益之)、
飄香雪(夏少峰)、
滿堂紅、春殘(林浩然)、
龍飛鳳舞、走馬燈。
月移花影(毛毛雨)
雨灑鮮花(毛毛雨、仙花調,何大傻)
滿場飛,一夜皇后,春殘(呂文成)
飄香雪(夏少峰)
甜姐兒(何大傻)
性的苦悶、海潮音、私語、掃落櫻(何與年)
迷離(陳文達)
野馬跳溪(何大傻)
春郊試馬(陳德巨)
賽龍奪錦(劉仲文)
蕉林喜雨、夜課、金谷盈倉(潘永璋)
嶺南春荔(曾浦生)
三寶佛、天馬雀墩、賽龍奪錦、得勝令(黃錦培)
撒網捕魚、放煙花、魚游春水、花市迎春、紡織忙、塞上吟(劉天一)
魚汛(劉光偉)
團結(何與年)
春到田間(林韻)
慶豐收(胡韻)
普天同慶、柳浪鶯(陳佳萍)
喜開鐮(廖桂雄)
山鄉春早(喬飛)
珠江月、輕舟盪月、中秋月、漁家樂(甘尚時)
紅棉花開、花市漫步(陸仲任)
珠江抒懷(黃英森)
鳥投林、雨打芭蕉(方漢)
餓馬搖鈴(梁山)
迎春花(蘇文柄)
賽龍奪錦(彭修文)
娛樂昇平(陳能濟)
旱天雷(李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