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台
檀台
檀台,又名行台,今邢台縣的歷史名稱,位於河北邢台市西南。
戰國時,趙國趙成侯二十年(前355年)為顯示“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用魏國進獻的榮椽建設檀台,史稱“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並在此建有信宮,設立趙國陪都信都,趙武靈王曾於此發布“胡服騎射”的號令。
隋開皇十六年,龍岡(信都)劃歸邢州。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以龍岡縣築有檀台為名,遂更名邢台,沿用至今。
檀台建於公元前355年,比邯鄲叢台早168年,歷史上邢台縣檀台與邯鄲叢台齊名,信都(邢台縣)與邯鄲共為趙國古都,他們共同見證了趙國的輝煌。
檀台,也稱行台,因建築有信宮,信宮屬於行宮性質,故也稱行台。
趙國趙成侯建設檀台,位於趙國信都(龍岡),是趙武靈王發布胡服騎射的地方。裴駰《集解》云:“徐廣曰‘襄國縣有檀台’”。司馬貞《索隱》云:“劉氏雲‘榮椽蓋地名,其中有一高處,可以為台’。非也。按榮椽是良材,可為椽斫飾有光榮,所以魏獻之,故趙因用之以為檀台。
北齊以後,檀台失去了皇家祭天祭祖的作用,而演變為一郡之名勝。
隋唐時,“檀台”二字聯用作為龍岡的別名和美稱已經被人們口碑相傳。
1、邢台之台的來源。
2、胡服騎射的鑒證。
“檀台”是一種台閣式的華麗建築。其巍峨高峻,氣魄宏偉,每登台遠眺,旭日東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陽西墜,太行山群峰爭輝,惟檀台高峻,陽光燦燦,氣勢甚為壯觀。這種豪邁景象,激發了趙成侯稱雄立業的壯志,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決心和信心,乃設為趙國陪都信都,趙武靈王多次在信都信宮大會天下諸侯。
今保存有刻於明朝萬曆年間的古檀台碑,距今四百餘年,碑高(不計底座)2.4米,寬0.88米,厚0.38米,邢台縣檀台(古行台)碑址的確切位置在今河北省邢台市橋東順德路旁第一幼兒園,即順德府署西北,通判廳東。
檀台煙雨
郡齋西北有邢台,落日登臨醉眼開。
春樹萬家漳水上,白雲千載太行來。
孤城自老風塵色,傲吏終慚岳牧才。
便覺舊遊非浪跡,至今鴻雁薊門回。
徠據大明萬曆年間的《順德府志》記載【檀台煙雨】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順德府知府李京詩曰:
高台原在此邢州,不見榮椽空土丘。
衰草凄凄迷故址,荒林莽莽盡耕疇。
淡雲疏雨流霜月,穴免棲狐卧喘牛。
感慨西風憑弔者,誰人能說趙成侯。
邢台縣的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