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疼痛

神經性疼痛

軀體感覺系統的損害或疾病直接導致的疼痛。本病可由外傷和(或)疾病致末梢神經、脊髓后根、脊髓及其以上中樞神經某些部位損傷而引發。

病因及常見疾病


年齡、性別、疼痛的強度,以及情感和認知能力等表明慢性疼痛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非單純的神經損害所致。

鑒別診斷


是指枕大神經分佈範圍內(后枕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也可在持續痛基礎上陣發性加劇。臨床表現為一側或兩側后枕部或兼含項部的針刺樣、刀割樣或燒灼樣疼痛,痛時病人不敢轉頭,頭頸部有時處於伸直狀態。查體可見大神經出口處有壓痛、枕大神經分佈區(C2-3)即耳頂線以下至髮際處痛覺過敏或減退。
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側和足外側發生的疼痛癥狀群。坐骨神經是支配下肢的主要神經干。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域內(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腳的外側面)的疼痛。
是指一個或幾個肋間部位發生的經常性疼痛,並有發作性加劇。原發性肋間神經痛極少見,繼發性者多與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機械損傷及異物壓迫等有關。其疼痛性質多為刺痛或灼痛,並沿肋間神經分佈。肋間神經痛發病時,可見疼痛由後向前,沿相應的肋間隙放射呈半環形;疼痛呈刺痛或燒灼樣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噴嚏時疼痛加重。疼痛多發於一側的一支神經。

體格檢查


對神經性疼痛患者標準的檢查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觸摸、針刺、壓迫、冷刺激、熱刺激、震顫以及“總和”。對這些刺激的反應分為痛覺正常、下降或增強。刺激誘發性(陽性的)疼痛分為痛覺過敏和痛性感覺異常,且根據刺激為動態還是靜態而加以分類。可以通過使用棉花輕柔的刺激皮膚評估觸覺,通過用尖銳的針刺激皮膚評估針刺覺,通過輕輕地按壓肌肉和關節評估深部痛覺,通過測量溫熱刺激的反應評估冷、熱感覺,通過對音叉的反應評估震顫覺。

治療原則


(一)藥物治療:
用藥物治療神經性疼痛時應該根據每一個病人的基本發病機制進行選擇。用於治療慢性神經性疼痛的藥物主要有抗驚厥葯三環類抗抑鬱葯、N-甲基-D-天門冬氨酸(NMDA)拮抗劑、離子通道阻滯劑、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局部麻醉劑、辣椒素受體阻滯劑、抗高血壓葯、嗎啡類藥物和GABA受體激動劑等。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新類型藥物,如加巴噴丁和抗腫瘤葯等。
(二)神經調節術:
通過在硬膜外腔或大腦皮層放置電極刺激脊髓或大腦運動皮層的神經調節方法已逐漸被廣泛用於治療頑固性中樞和外周神經性疼痛。這種方法的原理是通過電極適當地刺激能產生疼痛的目標神經,從而產生麻木樣的感覺來覆蓋疼痛區域,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臨床適應證:神經性疼痛(如背部手術后綜合征、神經根病、慢性區域疼痛綜合征和外周神經損傷)、局部缺血性疼痛(如周圍血管性疾病和咽峽炎)、癲癇發作、帕金森綜合征相關的運動障礙(如震顫、癱瘓、強直和運動障礙)和其它功能紊亂。神經調節的方法主要有脊髓刺激術(SCS)和大腦運動皮層刺激術(M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