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丫蕨
水龍骨目裸子蕨科植物
鳳丫蕨(學名:Coniogramme japonica (Thunb.) Diels)是裸子蕨科、鳳丫蕨屬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120厘米。葉柄基部以上光滑;葉片和葉柄等長或稍長,長圓三角形,二回羽狀;羽片通常,基部一對最大,卵圓三角形,羽狀(偶有二叉);側生小羽片披針形,頂生小羽片遠較側生的為大,闊披針形,頂生小羽片較其下的為大,有長柄;羽片和小羽片邊緣有向前伸的疏矮齒。葉脈網狀,葉干后紙質,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
分佈於中國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台灣、江西、安徽、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廣東。朝鮮南及日本也有分佈。生長在海拔100-1300米的濕潤林下和山谷陰濕處。
鳳丫蕨的根莖或全草可作藥用,藥性味辛、微苦,性涼。歸肝經。有祛風除濕,散血止痛,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風濕關節痛,瘀血腹痛,閉經,跌打損傷,目赤腫痛,乳癰及各種腫毒初起。
鳳丫蕨
濕潤林谷陰濕,拔-米。
產江蘇南(宜興、溧陽)、浙江(壽昌、天台、淳安、杭州、天目山)、福建(南平、龍潭、建歐、崇安、連城、寧化、蒲城)、台灣(台北、台中、南投、嘉義)、江西(上 饒、鋁山、德興、資溪、黎川、寧都、瑞金、廣昌、遂川、井崗山、安福、武功山、萍鄉、銅鼓、修水、廬山)、安徽(黃山、休寧、祁門、藍田)、湖北(鶴峰)、湖南(衡山)、廣西(興安、龍勝)、四川(南川)、貴州(貴陽、都勻、遵義、江口、平壩)、廣東(平遠、和平、乳源、連南、連縣)。朝鮮南及日本也有。
約有50種,分佈貴州、廣東、福建、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浙江、陝西、台灣等地,中國現知39種。
鳳丫蕨
孢子萌發:孢子萌發培養基為:1/2MS+活性炭3克/升+蔗糖20克/升+瓊脂8克/升。鳳丫蕨帶孢子的葉片接種下去后,到第59天孢子才陸續萌發,然後逐漸長成單個的葉片。在無菌條件下把成團的單葉分成同等大小接種在GGB誘導培養基上,MS+6-BA0.5毫克/升+NAA0.1毫克/升培養基,GGB誘導率高。下一步增殖分化出的苗粗狀整齊。
增殖與分化:將誘導成功的在無菌條件下分割成約0.1厘米大小的小塊,接種到MS+BA0.1毫克/升+NAA0.05毫克/升培養基上,7天之後接種在增殖培養基上的GGB細塊除少數分割太小褐化死亡外,90%的細塊成活並繼續膨大,半個月,分化出5-6個GGB,有的GGB開始長葉。當原球莖分化出高1-1.5厘米的小苗時接人1/2MS生根培養基,14天後開始長根,30天的生根率為95%。
移栽:將培養瓶蓋打開,靜置室內通風處練苗2-3天,將試管小苗移出,用流水將小苗基部瓊脂沖洗乾淨,移入經過消毒過的基質中,定期給小苗施1/2MS營養液。以鋸木和腐殖土配成的基質的成活率為63%。
【葯源】為鳳丫蕨的根莖或全草。
【藥性】味辛、微苦,性涼。歸肝經。
● ● 《貴州草藥》:性寒,味微辛。
● ● 《全國中草藥彙編》:苦,涼。
【功能與主治】祛風除濕,散血止痛,清熱解毒。主治風濕關節痛,瘀血腹痛,閉經,跌打損傷,目赤腫痛,乳癰及各種腫毒初起。
● ● 《湖南藥物志》:根,散血。治筋骨痛,火眼,經閉。
● ● 《貴州草藥》:根莖:祛風除濕,清熱止血。
● ● 《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主治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瘀血腹痛,經閉,目赤腫痛,腫毒初起,乳腺炎。
● ● 《中國藥用袍子植物》:明目。
根莖疏生鱗片。葉草質,無毛;葉柄黃棕色,基部有少數披針形鱗片;葉片矩圓三角形,長50-70cm,寬22-30cm,下部二回羽狀,向上一回羽狀;小羽片或中部以上的羽片狹長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葉脈網狀,在主脈兩側各形成2-3行網眼,網眼外的小部分分離,先端有紡綞形水囊,伸到鋸齒基部。孢子囊群沿葉脈分佈,無蓋。氣微,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