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蒲坂的結果 展開

蒲坂

蒲坂

關龍逢的後代即以關為姓,相襲下來。尹喜的後人以他的官名為姓,稱關氏。祠宇臨面五間寬,開三大門,西廂房突出檐下,置圓窗。

地方簡介


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蒲坂關氏起源有二:一為顓頊的後裔董父為帝舜豢龍,被封為豢龍氏。上古豢,關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後來又寫作關龍氏。夏帝桀暴虐荒淫,通霄在酒池旁長飲,不理政事。賢臣關龍逄勸諫觸怒夏桀,慘遭囚殺。關龍逢的後代即以關為姓,相襲下來。另一種說法是以官名為姓。春秋時期,周大夫君喜在函谷關任關令。相傳老子西遊出關時,為尹喜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尹喜將此書傳播於世后,也追隨老子成仙去了。尹喜的後人以他的官名為姓,稱關氏。
關姓傳入福建,最早於唐貞觀年間,福州長樂郡中都督府刺史關長信,此後逐漸繁衍下來,沿襲至宋,便有平海州(軍)知事,泉州府知州事關詠,建陽縣知縣關晉等涉及八府二州二十四縣,均有關姓人家徙居。
蒲坂關氏始自山西省蒲州(今邊城市)。約在宋末元初,避胡南遷,滯留在江南一帶。元中葉,傳到關宋奎,生六子,四子元棠出任興化路海防府同知,五子元榮出任浙江省參政。元末,當朝暴政,元榮見元朝氣數將盡,天下必將大亂,乃棄官遁隱。到浙江、江西交界處寓居。其時六兄弟均紀以六十名,即用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這六個帶六十的名字,作為隱名,分別徙居於江西、福建、廣東。為了將來同宗相認,起了三個堂號,曰蒲源、蒲渚、蒲清。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為伯支,堂號曰蒲源,留在江西;六十七、六十八二人為仲支,堂號蒲渚,居福建;六十九一人為季支,堂號蒲清,往廣東。蒲渚一支,原分浙江、福建兩處,六十八公棄官后,偕二子五十二、五十三南下福建,投靠其兄六十七公於興化。其時,六十七公已掛職,兄弟倆就地寄寓於尚陽宮(今福清橋尾),後繼遷莆田待賢里之游龍山,即今園頂、園下、坂尾一帶,結茅為廬,名其地曰蒲坂。時為明洪武二年。這便是蒲坂關氏的淵源。
這裡的人們示關羽為聖祖,建關聖之廟為家廟、祖廟,奉祀聖祖者比比皆是。最突出的是園頂村的夫子祠和園下村的武聖廟。
夫子祠興建於清乾隆年間(約1763年前後)。1982年由海內外裔孫籌資重修。該祠主廟二進三椽三門結構。1986年又建外宮房、化裝室、廚房、戲台等,宮前埕地600多平方米。祠宇小巧玲瓏,祠內匾聯題字雄渾有力,匾形額態各異,祠中護欄、圍屏均雕刻三國人物故事,圖像精巧清晰,生動逼真。各處匾聯充溢著頌揚聖祖功勛佳句。
武聖廟始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該廟建后曾一度香火鼎盛。1985年毀於火災。1986年籌資重建,1988年竣工。廟為二進三椽三門構造,埕中建有露天戲台。廟前中階嵌一石雕盤龍丹階,一對石獅雄踞兩側,前廊置一對蟠龍石柱,雲水間又雕八仙過海形象,雕藝精湛。正殿後帳端坐氣宇軒昂的漢前將軍戎裝坐像,其左側侍立關平捧印,右側為周倉手提青龍偃月刀,後排供奉三皇塑像。整個廟宇莊嚴肅穆,畫梁雕棟,飛檐流丹,彩燈點綴,金碧輝煌。
被列入《八閩祠堂大全》的蒲坂關氏宗祠,是一處集中展現關氏文化的場所,也是現今關氏族人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它坐落於園頂村內,創建於明永樂年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族人擴建,1913年再次重修。現祠宇始終保持古建築風貌,1930年祠宇曾充作蒲坂小學校舍,延至1987年。不少徙居海外的族裔都在這裡受過啟蒙教育,他們每每回鄉謁拜,都會追憶起童年寒窗的情景。祠宇於1994年再次進行修葺。現祠貌嶄新明亮,環境幽靜而富有文化內涵。祠宇臨面五間寬,開三大門,西廂房突出檐下,置圓窗。大門西側立一對石鼓,祠內分上下廳,中隔大天井,上廳西側隔側室,其右側為榮譽室,左為資料室。堂后建碑位台座,置放四排木主位,后牆中間繪開科始祖次其、次賢公像。正廳中間排設客座,以接待客人。西邊牆上掛滿關氏淵源資料及族人圖片等,資料室珍藏各類族譜史書等達千餘冊,訂閱各種報刊10多份,形成濃濃的文化氛圍。祠中楹聯亦具特色,中大門聯曰:“蒲渚源長奕世綿瓜綿瓞;瑁峰秀髮清時為鳳為麟。”中堂兩幅聯語是:“百代宗 蒲坂溯源遠;萬家燈火霞溪世澤長。”“統緒綿延繼序常懷祖澤;規模遠大承家用迪前光。”這前一幅道出了蒲坂關氏源流瓜葛,后一幅聯乃是蒲坂關氏自二十一代表字序列排行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