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聞名著鑒賞大辭典

中外新聞名著鑒賞大辭典

《中外新聞名著鑒賞大辭典》由白慶祥主編,新華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是一部集鑒賞性、史料性、學術性於一體的新聞經典著作。該辭典(包含續集在內)共四卷本,收集中外新聞精品4000餘篇,近千萬字。該辭典不僅較全面地為新聞採訪學、新聞寫作學、新聞鑒賞學等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引經據典的範例,也為新聞文化的研究做了相當豐厚的註腳。

簡介


《中外新聞名著鑒賞大辭典》的出版填補了中國新聞史新聞鑒賞類圖書的一項空白。該辭典容量大,集納了中、美、德、俄、日、捷克、義大利、奧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亞、保加利亞等世界各國新聞名著,原著及點評近4000篇,達500萬字(包含續集在內達1000萬字);辭典選材涵蓋兩個世紀,輯錄了從近代到現當代新聞發展史上相對具有代表性的新聞經典作品,以時間為序組織成典,充分展現了新聞體裁的產生、變遷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辭典還收錄了海內外通訊社、報紙、期刊、廣播、電視、圖書等各種媒體上發表的以消息和通訊為主體的新聞名著。全典由中國新聞卷、外國新聞卷、中國通訊卷、外國通訊卷和中外廣播電視卷五大分卷組成,並通過大量的、豐富多彩的中外新聞名著薈萃,展現了中外新聞記者不同的寫作風格,加上對原著的點評和鑒賞,較全面地揭示了新聞寫作中的表現手法和寫作技巧。
中外新聞名著鑒賞大辭典
中外新聞名著鑒賞大辭典
被選人辭典的新聞名著堪稱是精品中的精品、名著中的名著;在題材上,有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戰爭等內容的涵概,包容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等極其豐富的歷史的、社會的層面;該辭典的點評者們堅持精益求精的原則,每篇點評都注重從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的突破與創新上進行點評。通過點評者的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了新聞名著可圈可點之處,使讀者們在欣賞新聞名著品味新聞藝術美的同時,也能獲得寫作上的啟迪和借鑒。

特點


《中外新聞名著鑒賞大辭典》的特點之一是“博”,表面在幾個方面:一是容量大辭典作品橫跨歐亞大陸、集納了中、美、德、俄、日、捷克、義大利、奧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亞、保加利亞等世界各大國新聞名篇,辭典含續集共4大卷,收入原著4000多篇,評點文字4000多篇,洋洋千萬言。二是跨度長。辭典選材涵蓋兩個世紀,從近代到當代新聞發展史上相對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三是選材廣。辭典收錄了海內外通訊社、報紙、期刊、廣播、電視、英特網、圖書等各種媒體上發表的新聞名篇。全典由中國新聞卷、中國通訊卷、外國新聞卷、外國通訊卷、新聞評論卷、中外廣播卷和中外電視卷組成。四是技法全。辭典通過豐富多彩的中外新聞名篇薈萃,展現了中外新聞記者不同的寫作風格。
該辭典的另一大特點是“精”。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精選。編者們從獲獎作品和極富社會影響的新聞名篇中從嚴把關,精益求精。二是精點。每篇點評都注重從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的突破與創新上進行點評,重點突出,特色鮮明。三是精雕。辭典近百人參加編輯,時間達12年之久。編者們在裝幀和版式設計上也有所突破,是部極具珍藏價值的新聞寶典。

作品評價


該辭典續集在內共四卷本,收集中外新聞精品4000餘篇,近千萬字。從這些作品讀者可以透視二百年來中外新聞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可以飽覽兩個世紀的新聞精品。
首先,精品來自於記者的慧眼識金。精品之所以“精”,是因為事實本身具有較高的“含金量”,而這種客觀存在的新聞品質,要靠新聞工作者的獨具慧眼和善於發現。辭典的作品是從19世紀初開始,一直選編到2000年,這裡有兩次世界大戰第三世界的動蕩,有風雲人物、歷史事件的存檔,有世界各地在新的經濟秩序及世界格局面前的真實寫照,集納了中、美、德、俄、日、意等世界各國新聞名著。其中大部分作品在本國乃至全世界產生過一定的影響,有的作品稱得上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
其次,精品來自於記者的開放思維。新聞工作者可以說是一個孜孜不倦的探索者。他要撥開迷霧,洞察各種新聞內幕;他要在採訪過程中揣摩各色人等的心理;他要在新聞報道中淋漓盡致地刻畫出社會眾生相;他要在別人看不出新聞的地方發掘出新聞來。因此,採訪新聞報道,最理想的就是“掃除一切窠臼,向從來作者搜尋不到之處,另闢一境”,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記者具有較好的開放思維。從該辭典收入的作品可以看出,多數作品都思維開放、思路開闊、思想開明。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持該辭典的全面性,策劃者煞費苦心地找到了“文革”時中央及地方新聞單位的對外宣傳的優秀稿件,使得有關“文革”這一特寫時期的內容也在書中得到了部分體現。
第三,精品來自於記者的策劃意識。新聞策劃一方面有利於對信息資源淘沙揀金,突出報道主題,提高新聞宣傳質量,另一方面有利於實現新聞資源的挖掘增值,獲得最佳深度效果。為了體現該辭典的鑒賞性,編者對收錄進的所有作品均進行了點評,和其他類似辭典不同的是,該辭典的點評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特點畫龍點睛對原著的特色、個性或主要寫作手法進行評論。尤其是對其中的策劃藝術進行了分析,通過解讀使讀者了解到記者是如何對事物審視的,是如何對事物進行多角度分析的,是如何將“石頭”變為“金子”的,因此,編選者在對新聞作品進行收集的同時,還找到了某些作品的背景資料,其中的工作量可見一斑。
第四,精品來自於記者的精雕細琢。客觀地講,收入辭典的4000多篇原著良莠不齊,並不在一個起跑線上。新聞寫作技法的不斷進步是世界性的,從消息的第一代導語、第二代導語發展到當今的寫作方式,新聞的發展同人類的共同進步息息相關。由於認知結構的不同,中西新聞寫作的精神內涵也不同,所以對事物的認識、選擇、處理的方法也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這主要來源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而且,在話語體系的表述上,中西新聞寫作也呈現出了穩健保守與多變求新之不同。透過這該辭典可以看到,從19世紀以來,中西新聞作品在寫作本質上正在表現出某種一致性,寫作手法、寫作技巧正在趨於一體。因此,正因為辭典中西融匯,取長補短,所以非常便於新聞愛好者對之加以比較、研究。
第五,精品來自於記者的進取精神。有人說,腳板兒底下出精品,確實有一定的道理。閱讀該辭典作品,似乎可以聽到記者深入戰場的吶喊聲,可以嗅到和平年代中的由於文化、思維不同而碰撞的火藥味,可以看到無數時代楷模微笑的面孔。這些都是無數新聞工作者用生命、用汗水及對事業的真誠換來的。該辭典主編白慶祥和新華社資深記者李尚志共識一句這樣的話:新聞是時代最直接的晴雨表。20世紀是新聞的時代,在反映時代、記錄歷史這個角度上說,這些新聞精品比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一點也不遜色。雖然由於篇幅限制,辭典收入的作品尚不能完全包攬兩個世紀以來的新聞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但如同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樣,依然可以從中看到整個世界前進的腳步。

編者簡介


白慶祥,1956年生,黑龍江人,作家、記者、新聞理論專家,曾主編《中外新聞名著鑒賞大辭典》、《新聞寫作新教程》系列叢書多本;出版《新聞採訪與寫作的技巧》等新聞理論著作,及《世紀末的憂患》等新聞著作多部;在中外新聞媒體發表新聞作品2000餘篇;主持、參與多項新聞傳播和企業文化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