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定超
清末官員
字班侯,永嘉縣楓林人,出身農民家庭。
小時聰穎好學,5歲能口誦“五經”章句數百句,10歲則援筆成文。13歲應童生試,名列第二。光緒二年(1876)鄉試中式,光緒九年中進士。先後任戶部廣東司主事,戶部則例館修纂,順天鄉試內修掌官,山東、陝西、湖北、河南道監察御史。
為官清正、廉潔、勤儉、謹慎,有一定的維新思想和改革要求,曾向清廷疏陳時政得失利弊數十條。多次彈劾清廷親貴權軒和貪官污吏,致使十來頂“花翎”落地。他的老師黃體芳(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讚賞他“性慷爽,意所可否,質言無回”。教育家蔡元培給徐定超紀念祠題的對聯是“御史樓台高百丈,諫官祠宇壯千秋”。
“戊戌變法”前他已認識到“社會積弊太深”,主張開辦學堂,造就人才;在“百日維新”中,一些頑固派指責康有為、梁啟超“狂妄”,他反駁說:“國家改革,殷周當天”,把維新改革比作以周代殷,勢所必然。對變法失敗,特別對譚嗣同等“六君子”及後來秋瑾的犧牲,深表痛惜,從而進一步認識到依靠滿清皇朝的自身改革是不可能的。所以得知有人慾保薦他的兒子可免試出任縣知事時,他給兒子的信中說“大局未定”,要“讀書待時”,鼓勵子女“多學歷史、地理、技術等經世有用之業”,“不患兒等不能為官,唯患兒等不能為人”。在他的思想影響下,他的兩個兒子分別參加了“光復會”和“同盟會”。
“戊戌變法”失敗后,1905-1906年,袁世凱不顧江、浙兩省自辦蘇一杭一甬鐵路的要求,屈服於英國公使館的壓力,以向英國高利貸款、起用英國工程師的先決條件,來建造這條鐵路,實際上是把這條鐵路控制權拱手送給英國人,從而引起江、浙各界的極大憤慨。他立即發動24人聯名上書清廷,痛陳利害,並直接揭發袁世凱的賣國行徑。同時江、浙各界通電川、陝、粵、鄂、贛、滇、閩各省,請求聲援。結果得到全國各地的響應,釀成震撼全國的浙江拒款保路運動,迫使清廷中止這樁賣國行為。在此期間,他大量地閱讀歷代醫學經典及名家流派著作,對醫學頗有造詣,在北京醫界名噪一時,被京師施藥局聘為醫員,就診者接踵而至。1902年,清廷創辦京師醫學堂,他被聘為總教習,同時還被中醫界推選為京師神州醫藥會社社長。他根據我國和日本的中醫名著,以及自己的臨床實踐,撰寫了《傷寒論講義》、《靈樞素問講義》。前者完成於1906年,書中引用的各家註釋達50多家,並且去粗存精,熔眾說為一家。他在序言中主張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提出中醫和西醫各有所長應相互學習的主張。
1909年,除定超受聘擔任兩浙師範學堂監督,起用經亨頤(日本留學生,思想進步,後來是我省“五四”運動領導人之一)為教務長,聘用一批思想進步的學者為教員,其中有魯迅、馬敘倫、夏丐尊、沈尹默、胡公冕等。兩浙師範學堂當時是浙江省規模最大的一所新型學校,成為傳播進步思想,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徐定超在這裡當了3年的監督。從這所學校中培養出來的學生,有些後來成為國內外有名的學者,如陳建功、曹聚仁、馮雪峰、潘天壽、謝文錦、宣中華、豐子愷、徐麟書等。他還以自己的薪俸積蓄,托他侄兒徐象嚴在永嘉家鄉創辦了楓林高等小學。
辛亥革命勝利后,浙江宣告獨立,溫州的清朝官吏逃之夭夭,社會秩序一片混亂。溫州各界推舉徐定超來溫主持軍政分府都督,由於再三電邀。他於1911年11月9日從杭州回到溫州。溫州父老子弟夾道相迎達數萬人。徐定超到任后,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從政治上、經濟上,組織上採取了一系列果斷措施。對制止紊亂局面,減少群眾疾苦,鞏固革命成果,起了重要作用。
徐定超為清皇朝命宮,接受民主主義思想,參加同盟會,跟著歷史車輪前進,這是難能可貴的。他渴望辛亥革命后中國能出現一個新的局面。但是,事與願違,不久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實行專制獨裁,派其親信朱瑞任浙江省督軍。徐定超不願與他們同流合污,於1912年秋,毅然辭掉溫州軍政分府的都督職務,赴杭州從事《浙江通志》編纂工作。1917年,他偕同夫人胡氏經上海回溫州,所乘的普濟輪船在吳淞江口被一艘英國輪船撞沉,因而夫妻均遇難,終年73歲。
光徠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殿試金榜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共3名 | 陳冕、宗室壽耆、管廷獻 |
---|
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共124名 | 朱祖謀、志鈞、丁仁長、徐炳文、邵松年、張預、熊亦奇、劉庭燝、李葆實、黃福楙、嚴修、准良、曹寯瀛、錢正圜、魯鵬、王培佑、秦綬章、秦夔揚、寧本瑜、趙汝翰、陳榮昌、呂炎律、胡景桂、曹福元、洪家滋、劉尚倫、童祥熊、施紀雲、柯逢時、陳鴻綬、何維棟、陳如岳、汪鳳藻、趙尚輔、饒昌麟、王式文、馬吉樟、彭鴻翊、施調賡、郭鴻賓、陳鳳樓、沈潛、鄭祖煥、華輝、陳同禮、蔡卿雲、王永年、朱紫佐、張琦、陳咸慶、周錫恩、傅汝梅、張筠、盧聿炳、陳后琨、陳阜嘉、李春元、王念祖、梁濤觀、黃傳禮、張亨嘉、鮑恩綬、張銘坤、方鑄、陶福祖、潘履端、鄭葆清、葛寶華、孫傳奭、胡治銓、陳日新、於耿光、徐定超、王紹廉、承蔭、裕連、朱占科、俞成慶、熙麟、黃桂清、曾宗彥、張琯生、鄭淑璋、閻迺竹、曾樹椿、駱景宙、劉光第、謝化南、王金鎔、徐謙、濟中、錫恩、劉子煥、高祚昌、李培蘭、來維禮、陳受頤、陳毓光、沈家本、汪景星、陳鳳墀、洗寶干、陳名珍、彭清藜、李蔭蘭、劉昺燮、左盛均、鄭邦任、楊傳書、尤蘭芳、孫崇墉、顧厚焜、張嘉猷、王承煦、祁壽麟、李振鵬、汪如練、武勛朝、彭琨生、丁壽鶴、梁鴻翥、周鳳翥、江昌燕 |
---|
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181名 | 葉大烜、齊學瀛、雷在夏、劉家模、左運昌、陳增玉、陳同翰、徐貞、曹步雲、汪汝綸、譚福泉、區應嵩、戚朝卿、劉熙純、康際清、王桂琛、鄧福初、李世祥、梁棨熙、鄭炳麟、李敬修、張葆連、馮汝騤、姜子成、吳長釗、孔昭乾、陳源潾、朱子春、蒯光典、劉家謙、王荃、戚善勖、李浚、何息深、張平格、賀福元、陳濬書、歐陽鈞、楊履晉、雷祖迪、張九章、定成、陳槐林、任宗泰、李銓、賴清鍵、李務滋、李瀛瑞、郝耀昂、章法護、李岳瑞、謝輔濂、繆介臣、趙光表、龐桂庭、周垣、龔化龍、湯曜、劉讀藜、殷瑞生、程景明、談國政、姚大榮、蘇玉霖、竇渥之、謝必鏗、葛慶同、張荀鶴、盛昌華、李秉瑞、謝裕楷、馬琇荃、陳本仁、閻萃峰、鄭籌、梁萃、黃毓森、余連萼、簡叔琳、晉榮、李邦慶、倪廷慶、周得程、史春荃、周紹劉、黎尹融、林鐘華、劉保厚、謝濟民、李揚宗、李經野、萬邦華、王祖畬、顧儒基、謝池春、劉德馨、魯衛、沈熙廷、黃葆年、張景星、顧曾烜、段承霖、楊沛霖、王蕙蘭、周安、包宗經、舒泰、孫崇緯、朱壽保、胡毓麒、趙湘洲、聶興圻、陶守愚、王善士、孔廣鍾、王耀曾、沈寶青、黎大均、徐寶鍔、黃玉忠、鄭仰虞、石香圃、王福鍾、李津、樊學賢、張問崇、高鵬飛、徐紹康、水鴻飛、李翊濤、蘇人谷、葉士荃、王慎猷、趙五星、劉維翰、劉詡、江昶榮、呂佩瑀、田恂、劉泰和、孫國楨、胡賓周、陳熙敬、王樹玉、黃金鉞、承先、唐開文、王恭三、鄭昌運、高承瀛、巢鳳岡、田應達、陳貽香、沈贊颺、何紹堂、唐枝中、張汝洽、許文泳、楊鴻濂、恩鍾、陳曰稔、李汝鶴、江廷燮、段鏻、崔增瑞、王蕊修、蓋天佑、李九江、黃樹勛、孫祖華、楊廣欽、范錫恭、李士則、方芾林、王景檀、柳思誠、黃培俊、王壽培、張丕弼、趙汝齡、王慶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