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新發鎮的結果 展開

新發鎮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轄鎮

新發鎮隸屬於安徽省郎溪縣,位於縣城西北部,北部與江蘇省南京市交界,東部與梅渚鎮交界,西南部與宣州區接壤,東南與建平鎮接壤。是安徽省200家中心鎮之一,下轄9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8670公頃,常住人口27051人。

歷史沿革


中國郎溪新發鎮
中國郎溪新發鎮
新發鎮是一個21世紀新建鎮,由原下湖鄉、定埠鎮與東夏鎮部分地區組成。位於縣城西北部,地處蘇皖兩省交界,下轄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面積103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75萬人,是安徽省200家中心鎮之一。
2003年被省人民政府列為中心建制鎮;2004年被宣城市委列為“機構改革試點鄉鎮”;2005年被省發改委確定為“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鎮”; 2006年被確定為安徽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鎮;2006年和2008年分別被宣城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文明鄉鎮;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年獲縣文明創建第一名。

行政區劃


名稱統計用區劃代碼車牌代碼電話區號郵政區碼
新發鎮341821102皖P0563242000

交通


新發鎮與南京市高淳縣接壤,214省道穿境而過,40分鐘可達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到南京市區僅1小時路程,2小時可達杭州、蘇州、無錫等多個長三角發達城市,素有南京“後花園”之稱。距蕪申運河碼頭8公里,常年可通行千萬噸級以上船舶,距溧廣高速進口10公里,是郎溪通往長三角腹地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

自然環境


新發鎮地處北亞熱帶風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平均氣溫為15.9℃,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2107.5小時。瀕臨全省第二大淡水湖--南漪湖,鎮內庫圩塘壩眾多,星羅棋布。該鎮土地肥沃,盛產水稻、油菜、小麥和河蟹、銀魚、青蝦等特種水產品,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新發鎮
新發鎮

經濟


綜述

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1.2億元, 完成稅收收入12531.4萬元,其中國稅9458.5萬元,地稅2911.01萬元,財稅161.8萬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500元。

第一產業

第一產業農業是基礎。新發鎮在工業化和集鎮化的同時,穩定糧食生產,本著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在丘陵地帶大力發展苗木種植和瓜果蔬菜,在圩區水產養殖。
截止2010年,全鎮特色農業種養面積達3萬畝,其中苗木種植和水產養殖產值雙雙突破3000萬元。同時以農村土地整治等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民把土地向大戶和種植能手集中,推進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全鎮累計流轉土地面積4987畝,有種、養大戶近200戶,農業合作社5家。
此外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和農業土地整治深入推進,更多的農村閑置土地得以置換,這為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贏得了更大的空間。截止2011年,該鎮累計實施農村土地整治1034畝,新增耕地面積102畝。

第二產業

作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排頭兵和橋頭堡,圍繞發展循環經濟的總體定位,全面啟動建設了新發循環經濟產業園。
新發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3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各項基礎設施配套,園區與214省道循環交錯的道路完成。110KV新發變建成,沿路10千瓦主幹線路架設完成。
截止2012年,園區共引進企業86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家,形成了以廢銅廢鋼等物質回收、冶鍊、加工於一體的銅鋼循環產業為主,木材加工、服裝製造等傳統優勢產業相結合的產業集群。截止2012年已有從業人員1.1萬人,2011年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43.0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9億元,完成稅收2.53億元(其中國稅2.14億元,地稅3675萬元,財稅249萬元)。2010年11月被省經信委批准為產業集群專業鎮,2012年7月被省發改委批准為省循環經濟產業示範園區。

第三產業

截止2010年底,全鎮共有物流5家,餐飲讓30個,賓館10個,超市6個。

社會


敬老院
新發鎮現有五保老人二百餘名,其中散居五保老人一百餘名。但由於敬老院規模較小,五保老人入住率不足50%。為實現五保老人應住盡住,該鎮於2012年6月啟動實施了鎮敬老院擴建工程。敬老院擴建工程總投資300餘萬元,工程完成後,將新增床位100個,全鎮五保老人入住率將達94%。 (截止2012年)
農業保險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國家支農惠農、支持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為提高農作物災后恢復生產能力,促進種養業持續健康發展,新發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為農民撐起“保護傘”。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實施極大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分散了農民農業生產自然災害的風險,減輕了自然災害給農民帶來的經濟損失,使農民大膽種地、放心致富。
2012年新發鎮小麥受災面積7308.1畝,理賠金額355173.66元;水稻投保面積36106.81畝。

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俗風情
上白塔大馬燈
上白塔大馬燈
上白塔大馬燈
上白塔大馬燈興於宋朝,初意是為了鎮邪、避災祈求太平,又稱“太平燈”,後來演變為豐收年景里開展的一項習俗,旨在活躍春節節日氛圍。馬燈由竹扎馬頭,一人彎腰共同扮馬行走,馬上坐一小孩,成一人一騎。在鼓樂的伴奏下,共同演繹鎮邪、避災的祈求和吉祥、安康的意思。含興燈、扎馬燈、點光、接燈、擺燈等。現該大馬燈已被列於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歌當哭哭亦喜
哭嫁
哭嫁
歷史上的新發居民是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為外省籍在太平天國時期遷移此地定居,稱“客籍”;另一部分為“本地人”,主要分佈在花園村一帶,與江蘇高淳人為“一脈”,說吳地方言,深受吳文化熏陶,他們居住在此地歷史悠久,鄉風民俗淳厚。
“本地人”的婚嫁需“哭嫁”,這種風俗尤有特點,以“哭”的形式表達“喜”的內容;“長歌當哭”,在哭訴中表達母女深情,表達難捨之意,表達良好祝福和對未來的祈願,以達到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
庄沿小馬燈
小馬燈
小馬燈
庄村位於新發鎮庄沿村。這裡的人們是地道的本地人,以夏姓居多。庄沿小馬燈起源於何亦無人知道,只知一百多前已有此燈,並代代相傳。
庄沿小馬燈正月初一出燈,過了正月十五就可擺燈,一般訂在正月十月十六,有時延長幾天,具體看天氣情況和農事忙閑而定。
東夏鷹子幫
東夏鷹子幫,在新發鎮東夏村,南臨郎川河。
魚鷹
魚鷹
全幫近三十戶人家,鼎盛時期達50戶,主要有沈、韓、吳三大姓組成,全幫人以放鷹子捕魚為生計,幫稱鷹子幫。相傳他們的前輩是從江蘇泰州移民到這裡的,鷹子幫又稱泰州幫。
澗西的抬龍燈
“抬龍燈”是龍燈的一種,它是以抬著完成“舞”的任務,演繹避災、鎮邪和祈求安康、吉祥的願望。
抬龍獨興於新發鎮的澗西、栗元里、鄭家一帶。
建房上樑祝頌詞
抬龍燈
抬龍燈
新發鎮是一個不靠山不靠水的丘陵地帶。因此民房建築也無特別風格,大多以條式三間蘑山落格式為主,有錢人家則以前後兩進,中留天井的硬山格式為主。
本地人蓋房子很講究,都把蓋一棟好房子,作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來看待。因此在選址和動土日期方面,都非常謹慎,在動土前幾天,就要請先生按照天干、地支推算黃道吉日,並按五行八卦設定大門的朝向,以圖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