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檀
山礬科山礬屬植物
白檀(學名: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Miq.)是山礬科、山礬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老枝無毛。葉膜質或薄紙質,葉片闊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卵形,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無毛或有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圓錐花序,通常有柔毛;苞片早落,通常條形,有褐色腺點;花萼萼筒褐色,裂片半圓形或卵形,稍長於萼筒,淡黃色,有縱脈紋,邊緣有毛;花冠白色,花盤凸起的腺點。核果熟時藍色,卵狀球形,頂端宿萼裂片直立。
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各地;朝鮮、日本、印度也有分佈。北美有栽培。生長在海拔760-2500米的山坡、路邊、疏林或密林中。
白檀葉藥用;根皮與葉作農藥用。白檀開花繁茂,白花藍果,甚是好看,尤其是早春飄散著陣陣花香,不是桂花勝似桂花,是極具開發前景的園林栽培觀賞樹種。白檀其材質優良,可用作工業及建築用材。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老枝無毛。葉膜質或薄紙質,闊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卵形,長3-11厘米,寬2-4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無毛或有柔毛,葉背通常有柔毛或僅脈上有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每邊4-8條;葉柄長3-5毫米。
圓錐花序長5-8厘米,通常有柔毛;苞片早落,通常條形,有褐色腺點;花萼長2-3毫米,萼筒褐色,無毛或有疏柔毛,裂片半圓形或卵形,稍長於萼筒,淡黃色,有縱脈紋,邊緣有毛;花冠白色,長4-5毫米,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40-60枚,子房2室,花盤具5凸起的腺點。核果熟時藍色,卵狀球形,稍偏斜,長5-8毫米。
種子的採集與處理:選擇壯年白檀樹作為採種母樹,採種時間9月下旬至10月上句,切忌掠青早摘。采後果實需要堆漚3-5天,待果皮軟熟后裝入布袋反覆搓洗,除去果皮及雜質得到種子。種子千粒質量140克左右,含水量應保持在30%左右,忌失水,不宜日晒或干藏。種子在播前或處理前應吸足水。種子透水性良好,浸種24小時后,種子吸水量可達到30-40%。白檀種子的強迫性休眠可用酸蝕處理,一般用比重1.84的濃硫酸酸蝕5.5小時後置流水中沖洗18小時,減少種殼對種胚的約束,增加種皮的透氣性。用赤霉素處理可調控解除種子的生理休眠。酸蝕和赤霉素兩者配合,在強烈人工或自然變溫條件下,能使白檀當年播種出苗率達到44%左右;單一方法處理過的種子當年發芽率不太高,要待第2年方可萌發。
適時播種:播種時間為4月中下旬,播種方法為人工撒播或條播,每平方米可播種12-24克,覆土宜淺。條播行距20厘米,播種溝深8厘米,先在溝底施已腐熟的基肥,基肥上蓋6厘米厚的園土,然後播種。若進行芽苗移栽可加大播種密度,播種量為75-100千克/667平方米。播種后覆土厚1.5厘米,最好用稻草覆蓋,可起到保濕、抑制雜草的作用,蓋草厚度以能保證苗床不過干過濕為度。
圃地選擇:選擇避風陰涼、地勢平坦不積水、排灌方便的圃地,土質要求疏鬆濕潤、沙質壤土。土壤深翻20-30厘米,清除石塊、雜草。結合翻耕施入優質腐熟有機肥45噸/公頃。同時圃地要結合土壤深挖翻曬,殺蟲滅菌,殺蟲用50%鋅硫磷2克/平方米,混拌適量細土,撒於土壤,表面覆土;殺菌用3克/平方米代森鋅,混拌適量細土,撒於土壤。然後整平苗床,苗床東西走向,稍加鎮壓再篩蓋一層10厘米的基質(火土灰、河沙、黃心土各1/3),床面寬1米,床高20厘米,步道寬35厘米。如在向陽開闊處作床播種,則需要搭建蔭棚,高度1.5米左右,要求蓋雙層遮陽網,降低圃地內的光照強度。
苗期管理:5月初,幼苗開始出土,此時應及時拔除苗圃內雜草。除草后結合鬆土,施0.11%的稀薄氮肥水,以利幼苗生長。苗期如有小地老虎危害幼苗,可用敵百蟲、菊酯類藥劑進行噴施防治。發生嚴重的地塊,在幼蟲3齡前噴撒2.5%的敵百蟲粉2-3千克/667平方米。施毒土的方法是:2.5%溴氰菊酯毒土1:2000(葯:土或沙)或20%殺滅菊酯1:2000,用量為20-25千克/667平方米,對低齡及大齡幼蟲都有效。6-9月是苗木生長旺季,必須做到勤除草、多施肥,肥料以氮肥為主。雨季苗床四周應挖深溝,利於排水,以防雨天積水傷根。7-8月,肥水中應增施鉀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其抗性。9月以後不再施肥。
定植管理:1年生苗高40厘米左右,第2年春季按30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進行定植培育,也可在圃地繼續留床培育。2年生苗高80-100厘米,地徑1-1.5厘米。這時便可出圃造林或作綠化大苗培育,培育大苗需按60厘米×60厘米的株行距進行移栽管理。白檀抗逆性強,極少遭受病蟲危害。
藥用:白檀葉藥用;根皮與葉作農藥用。
材用:白檀其材質優良,可用作工業及建築用材。
白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