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礬科

杜鵑花目山礬科植物

山礬科(學名:Symplocaceae Desf. (1820)) Symplocaceae 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的一科。灌木或喬木,單葉,互生,無托葉。廣佈於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熱帶或亞熱帶。花粉扁球形,極面觀為三角形或圓形。具3孔溝或3孔。外壁具顆粒狀,刺狀或網狀雕紋。極軸約19~28微米。

正文


概要
山礬科
山礬科
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的1科,灌木或喬木,單葉,互生,無托葉。花輻射對稱,兩性,稀雜性,排成穗狀花序、總狀花序、圓錐花序或團傘花序,很少單生;萼通常5裂,宿存;花冠通常5裂,裂片分裂至近基部或中部;雄蕊多數,著生於花冠筒上;子房下位或半下位,頂端常具花盤和腺體,通常3室,花柱1枚,胚珠每室2~4顆。
果為核果,頂端冠以宿存的萼裂片,通常具薄的中果皮和木質的核(內果皮);核光滑或具棱,1~5室,每室有種子1顆,具豐富的胚乳。染色體基數x=11,很少為12。花粉扁球形,極面觀為三角形或圓形。具3孔溝或3孔。外壁具顆粒狀,刺狀或網狀雕紋。極軸約19~28微米。僅1屬約300種,廣佈於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熱帶或亞熱帶,非洲不產。中國產77種。分佈於西南、華南、東南,其中以西南的種類較多,東北僅有白檀1種,多生長在海拔400~2600米的常綠雨林地帶,從不生長於乾燥地帶。
本科植物含有鞣花酸(ellagic acid)、鞣酸(gallicacid)、花白素(leucoanthocyanins),多數種類的葉片因含較高的鋁,干后常顯青黃色。白檀(S.paniculata)和黃牛奶樹的葉、山礬的根供藥用,後者葉可提取黃色染料或媒劑;光葉山礬的葉有甜味,可代茶。本科各種木材的結構細緻,易於切削,但不耐腐,有些材質優良,可作傢具和農具用材,種子含油。
山礬科和安息香科的花果形態很接近,地理分佈又都在亞洲東南部,因此過去不少學者都認為此二科的親緣關係最近。但也有人認為山礬科的花果形態、木材解剖與山茶科中的紅楣屬(Anneslea)、山礬果屬(Symploco-carpon)相似,因而認為與山茶科親緣關係最近。
功能用途分類:醫藥
全株:行水,定喘。用於水濕脹滿,咳嗽,喘逆。

分類地位:


山礬科(symplocaceae)是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五椏果亞綱(Dilleniidae)、柿目(Ebenales)的1科。

種屬分佈 :


山礬科僅山礬屬(Symplocos Jacq.)1屬約300種,廣佈於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熱帶或亞熱帶,非洲不產。中國產77種。分佈於西南、華南、東南,其中以西南的種類較多,東北僅有白檀1種,多生長在海拔400~2 600米的常綠雨林地帶,從不生長於乾燥地帶。

形態特徵


山礬科
山礬科
山礬科植物為灌木或喬木,單葉,互生,無托葉。花輻射對稱,兩性,稀雜性,排成穗狀花序、總狀花序、圓錐花序或團傘花序,很少單生;萼通常5裂,宿存;花冠通常5裂,裂片分裂至近基部或中部;雄蕊多數,著生於花冠筒上;子房下位或半下位,頂端常具花盤和腺體,通常3室,花柱1枚,胚珠每室2~4顆。
果為核果,頂端冠以宿存的萼裂片,通常具薄的中果皮和木質的核(內果皮);核光滑或具棱,1~5室,每室有種子1顆,具豐富的胚乳。染色體基數x=11,很少為12。花粉扁球形,極面觀為三角形或圓形。具3孔溝或3孔。外壁具顆粒狀,刺狀或網狀雕紋。極軸約19~28微米。

經濟價值:


山礬科
山礬科
該科植物含有鞣花酸、鞣酸、花白素,多數種類的葉片因含較高的鋁,干后常顯青黃色。白檀和黃牛奶樹的葉、山礬的根供藥用,後者葉可提取黃色染料或媒劑;光葉山礬的葉有甜味,可代茶。該科各種木材的結構細緻,易於切削,但不耐腐,有些材質優良,可作傢具和農具用材,種子含油。

親緣關係:


山礬科
山礬科
山礬科和安息香科的花果形態很接近,地理分佈又都在亞洲東南部,因此過去不少學者都認為山礬科和安息香科的親緣關係最近。但也有人認為山礬科的花果形態、木材解剖與山茶科中的茶梨屬(Anneslea)、山礬果屬(Symplococarpon)相似,因而認為與山茶科親緣關係最近。

參考資料:


1. http://bio.biox.cn/Biology/200701/20070106215127_23905.shtml
2. http://bio.biox.cn/Biology/200701/20070106215127_239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