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寧波波糖
貴州鎮寧自治縣特產
鎮寧波波糖,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鎮寧波波糖,又叫波波酥。它香甜、易化,所以又叫“落口酥”,是外婆做給孫子吃的一種點心,在當時鄉下叫做婆婆糖。主要特點是香、甜、脆,色澤麥黃。食之口內久留芝麻的清香。
鎮寧波波糖
波波糖,又叫波波酥。是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頗具特色的一種民族傳統食品,是用糯米加工的飴糖(麥牙糖)和去皮炒熟的芝麻粉末為主要原料,經過精心加工製作而成。將飴糖加溫至四十攝氏度時,加入芝麻末,這時飴糖就能層層起酥,再將起酥的糖皮捲成扁圓形狀,一個個潔白的酥糖就像春風拂盪的層層波瀾,故名為波波糖。飴糖清甜易消化,經過麥芽酶的作用可變為葡萄糖,直接進入血液,極富營養,加上芝麻末,更加香甜酥脆,入口即化,是一種老友皆宜的食品。它香甜、易化,所以又叫“落口酥”。主要特點是香、甜、脆,色澤麥黃。食之口內久留芝麻的清香。
鎮寧波波糖
清代經兩次編修、后在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出版的《鎮寧縣誌》,卷三《物產志》記載:“波波糖,城內大十字劉順發號先為獨家經營,后漸擴展,城內外已數十家,暢銷省內外.....據“劉順發號”第四代傳人劉洪恩所述:鎮寧波波糖系劉家老曾祖劉興漢始創於清朝咸豐年間(1858年),時年鎮寧知州劉玉麟為發展糖食生產和逐級進貢,廣向民間徵集糖食果品,業內人士先後製作送往官府,均因無地方特色而被否定。這時,家住鎮寧鐘鼓樓腳的劉興漢利用當地農村盛產芝麻、糯米、花生等農作物的優勢,一反常態,重用在製糖工藝中用之不多的芝麻,與糯米、麥芽發出的飴糖等綜合試製。此舉受到業界人士非議,但他卻堅持己見,經反覆試驗,幾度失敗,終於製成獨特的糖食,因其形相似麵粉做的“餑餑”故取名為“餑餑糖”。后因製作中一道工序猶如水波盪而演變成賦有詩意的“波波糖”。
波波糖送往官府後,被認定為具有地方特色,口感酥脆香甜之佳品,繼而被逐級進貢;凡過往的文人雅士、達官顯貴、商賈遊客等都會買上幾盒帶走。至此,聲名遠播,暢銷海內外。
鎮寧波波糖
2010年9月30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鎮寧波波糖”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鎮寧波波糖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貴州省鎮寧自治縣城關鎮、大山鄉、丁旗鎮等3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1、糯米:選用鎮寧縣境內生產的背背糯。
2、麥芽、花生、芝麻:選用鎮寧縣境內生產的小粒花生、大麥、芝麻(白芝麻、黑芝麻)等。
3、水:取自保護區內的地下水。應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國家標準的規定。
傳統工藝
1、工具要求:傳統蒸煮、熬糖爐灶;傳統麥芽發酵陶缸;傳統榨糖、扯糖器具。
2、各工序加熱要求:在蒸、熬、起酥工序中,統一使用傳統的青棡樹枝燃燒加熱。
3、八道傳統工藝:
(1)浸泡:將精選的糯米清洗,再用清水浸泡,冬季浸泡8至9小時,夏季浸泡6至7小時。浸泡至手感糯米鼓漲,用手揉搓鬆散,無硬心米粒后即可濾干水份上甑加水蒸煮。
(2)蒸煮:把清洗浸泡濾干水份的糯米上甑加水蒸煮1至2小時,至糯米熟透(鍋內水溫保持在10攝氏度)。
(3)發酵:將蒸熟的糯米加入麥芽攪拌放入陶缸中,在保持20攝氏度溫度下進行發酵(發酵時間8至10小時),製成麥芽糖糟。
(4)壓榨:將麥芽糖糟倒入過濾袋中進行壓榨出渣過濾(即可得到飴糖),以手捏糖糟渣鬆散、無漿水為標準。
(5)熬制:把麥芽糖漿放入鍋內,鍋底溫度保持在100攝氏度至120攝氏度。進行攪拌使水份蒸發,待糖漿呈褐黃色後起鍋冷卻。
(6)扯糖:待熬好的糖漿冷卻至55攝氏度至65攝氏度后,趁熱反覆進行拉制。經拉制后使糖體膨脹起絲線狀隨後放入保溫鍋內保溫。
(7)起酥:將拉制好的飴糖放入保溫鍋內在35攝氏度至45攝氏度的溫度下,加入芝麻醬、花生粉(其比例為:糖55%至60%、芝麻醬15%至20%、花生粉10%至15%、其他餡料10%至15%)使其層層起酥,將酥后的糖皮分別包入肉鬆、核桃仁、花生仁、葵仁、豆粉等餡料捲成圓形。
(8)抽真空包裝:將每一個圓形產品單元用符合國家食品安全要求的包裝物分別包裝。
波波糖
1、感官特色:鎮寧波波糖糖球呈圓形,直徑約為30厘米至45毫米,大小基本均勻,谷黃色(黑芝麻、酥麻味為黑色),表面覆蓋扯糖工藝形成的絲條狀物質,內部糖絲層疊,具有麥芽糖、芝麻、花生混合清香,糖體牙碰即碎,入口即化,不粘牙,酥脆香甜。
2、理化指標:
項目 | 指標 |
乾燥失重(克/100克) | 1-7 |
還原糖(以葡萄糖計)(克/100克) | 12-35 |
容重(毫升/克) | 0.8-1.0 |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出的專用標誌使用申請,由當地的省級質檢機構初審,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合格,現予以註冊登記併發布公告,自即日起核准上述企業使用其申請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專用標誌,並由當地質檢機構按規定對專用標誌使用實施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