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歌
張衡所作五言詩
《同聲歌》是漢代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題目是據《周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成語取義,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應,自然結合。此詩寫新婚夫婦的喜悅,以新婦的口吻,自述盡婦道,供婦職,希望能與丈夫永久恩愛,求得白首不忘的幸福。這是一首合樂可歌的文人樂府,借寫新婚夫婦的相得心情,可能有所託喻和寄寓。
這首詩描寫了新娘新婚之夜充滿喜悅,但又不免羞怯。她十分愛新郎,對未來的生活又有自己的設想。詩歌細緻入微的描繪了新娘的複雜心情。
第一層前六句大意是說:我意外(邂逅:不期而遇)地同您相遇結合,舉行婚禮,住在您的閨房中做您的妻子。我們新婚感情很好,可我事事恐懼小心,如臨熱水(湯:熱水)。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努力盡心,做好作為妻子應該做的一切。這一層是說做了“君”的妻子,戰戰兢兢,盡心勉力侍候。
第二層是從“綢繆主中饋”至“鞮芬以狄香”為止的八句。具體敘述作為妻子、家庭主婦如何克盡婦道:作為家庭主婦抓緊主持家中的饋食祭祀,嚴格遵奉禮節主持秋祭(嘗)和冬祭(烝)。又願變成蒲席在下面遮蔽方正之床(匡床);又願作為大被子(衾)和帳子在上面擋住風霜寒冷,每天灑掃擦凈枕席,並加上一種名叫“鞮芬”又叫“狄香”的香料。
第三層是最後十句,重點描寫美好的夜晚。最後一層講夜晚以軒轅黃帝的房中陰陽導養術來曉諭“丈夫”,實際是以臣下身份委婉地勸告君王勿沉迷後宮佳麗三千聲色狗馬的生活,而要以偉大的政治家軒轅黃帝為榜樣,這也是“臣事君以忠”的一個具體內容。
這首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以女性的口吻詳細描述了一對夫婦的新婚生活,集中體現了封建禮法社會對女性形象的願望和要求。
據近人孫文青《張衡年譜》,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張衡二十三歲,開始為南陽太守主簿。張衡和南陽太守鮑德相處很好。他為太守做文書工作。除本職工作之外,時間還是不少的,他有可能在此期間進行文學創作,寫了一篇與《定情賦》有關的《同聲歌》。
郭茂倩《樂府解題》:“《同聲歌》張衡所作也,言婦人自謂幸得充閨房,願勉供婦職,思為莞蕈在下蔽匡床,衾稠在上以護霜露,繾綣枕席,沒齒不忘焉,以喻臣子之事君也。”
嚴可均《全後漢文》:“衡之此賦(指《定情賦》)托喻女色之追求,又作《同聲歌》及《四愁詩》敘女子之欲報美人者,此雲美人即《離騷》‘恐美人之遲暮’之所謂美人,指修立之男子言之也。”“(《同聲歌》以)女子竭誠事夫托喻事君,‘恐栗探湯’備見憂懼之意。……變女以求男,僅為方式之異。”
張衡的貢獻在於為詩歌的發展提供的新的東西,《同聲歌》詩中以女子事夫托喻事君的寫法,在文學描寫上別開一生面,是文學史上的一大創舉,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後代的詩人或從寄託方面,或從愛情方面來發展這種手法,東漢徐幹的《室思》和東晉陶淵明的《閑情賦》就是這兩方面的典型代表。
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