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民族融合

逐漸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

中國歷代民族融合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各民族相互交往,逐漸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遷移和融合貫串古今,從未間斷,其中規模最大的三次。第一次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發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這時漢民族的前身華夏族已初具雛形。當時中原地區內不同部族和部落的混居現象非常明顯,不同部族和部落之間,通過和平交往或兼并戰爭,使許多非華夏部落相繼融入華夏族,其部落名稱也就此從史籍上消失。

基本介紹


經戰國至秦漢,中原廣大地區逐漸為華夏族——漢族的一統天下,非華夏族大量得到融合,其餘的亦從中原遷移到邊遠地區。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時期,這時原居住在中國北部和西部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烏桓、羯、羌、氐等,大量遷入中原,在某些地區,其人數達到了同漢族旗鼓相當的程度,史籍上即有“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記載(《晉書·江統傳》)。受漢族先進生產方式的影響,這些少數民族逐漸由游牧轉變為農耕,社會結構,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也漸次“漢化”。到隋、唐時期,他們差不多已全部融合為漢族了。在這個過程中,不少漢族人民為逃避戰亂,向長江以南和關外遷移,也大大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融合。遼、金、元三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族大遷移,大融合的時期。這三個王朝均由少數民族建立,統治了中國的部分或全部版圖,為加強對原漢族居住區的統治,有關少數民族即大批遷入內地,元朝不僅把蒙古族大量遷入,還從中亞、近東和東歐一帶把許多民族的成員遷至內地,這部分人被稱為“色目人”。這時,過去遷入內地的契丹女真等族也已漢化。元朝滅亡后,上述內遷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基本上都在中國境內留下,有的形成了某些少數民族,如回族;有的通過與其他民族的融合,也形成了一些少數民族,如東鄉族、裕固族土族、保安族等,更多的則和漢族逐漸融合了。今天佔全國總人口93.3%以上的漢族,正是歷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