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禪寺

西禪寺

西禪寺,又名長慶寺,位於福州西郊怡山,為福建五大禪林之一。相傳該寺為南朝梁代所建,唐咸通(867年)重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該寺建築中軸線分別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觀音閣以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寺內還藏有《塔內真身記》石碑、唐慧棱禪師塔、唐七星井、弘一法師放生池碑,還有雪庵禪師朱底金字百壽屏、寺僧刺血書《法華經》、《楞嚴經》等。

簡介


西禪寺
西禪寺
西禪寺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郊怡山鳳尾村,是福州五大叢林之一,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這裡風光優美,怡山狀如“飛鳳落坡”,又名“鳳山”。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鐘聲千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
西禪寺不僅歷史悠久,規模也頗為壯觀,佔地約一百畝,有大雄寶殿、天王殿、法堂、藏經閣、崇德堂、鐘鼓樓、祖堂、明遠閣、禪堂、念佛堂、方丈室等四十多座殿堂。這些建築物大部分是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微妙禪師募金重建。近年來由華僑捐資又修建了高15層計67.5米的報恩塔、新客堂、觀間閣、玉佛樓、頭門亭、拱橋等,還將繼續修建五百羅漢堂、華嚴三聖殿,以及佔地三十多畝的寺院園林等。

歷史由來


該寺始建於隋朝,隋末廢圮。唐咸道八年(867年)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沙大安禪師來此重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寺初名“清禪寺”,后改為“延壽寺”,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又稱“長慶寺”,宋祐五年(1038年)敕號“怡山長慶禪寺”。古時福州東西南北四郊均有禪寺,此寺位於西郊,故俗稱“西禪寺”。

特色景觀


報恩塔

報恩塔
報恩塔
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計15層的報恩塔,為新加坡雙林寺主持談禪法師募資建造。談禪法師從1983年起,被西禪寺委派為雙林寺繼任主持,為答謝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為“報恩塔”。報恩塔以鋼筋水泥為骨,貼上色質高雅的花崗石,每層塔壁鑲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並以飛禽走獸、花草蟲魚的圖案裝飾其間,成為一座莊嚴美麗的藝術石塔。

珍貴文物

寺中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其中百壽屏風製作精美,工藝精良,書法精湛,為寺寶中之珍品。寺中藏有康熙御筆《藥師經》,為鎮寺之寶,另有刺血書寫的《法華經》。

廨院

西禪寺在海內外還有許多廨院。歷史上福州就有西湖開化寺、于山護國寺、觀音閣、塢尾頭陀寺、長樂文殊寺等;在國外有新加坡雙林寺、馬來西亞檳城雙慶寺、越南南普陀寺、二府廟、溫陵會館等,這些廨院歷來都由禪寺派出僧人常住管理。80年代以來,西禪寺海外屬寺住持談禪法師聯繫廣大海外信徒,捐資上千萬,重修殿宇,對復興祖寺作出了重大貢獻。

宋朝荔枝樹

西禪寺不僅以古剎聞名,現在寺內尚存一棵宋朝的荔枝樹,古姿迎人,還以荔枝馳譽。據《西禪荔枝譜》記載:荔枝“核小如丁香,亦謂之蛀核,皆小實也”,每年從小暑至末伏皆有。“怡山啖荔”成為福州人的時尚。自明朝開始,寺僧每年均舉辦荔枝會,邀請地方人士參加,並觀賞古今字畫,留下了很多啖荔詩篇。1937年,著名文學家郁達夫啖荔后留下七絕一首:“鵷雛腐鼠漫相猜,世事困人百念灰。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1981年趙補初訪西禪寺,亦留詩句:“禪師會得西來意,引向庭前看荔枝。”

碑刻

寺內供有唐、宋、清各代碑刻十塊,《龍藏》一部。

佛像

寺內新建玉佛樓1座,內置從緬甸運回之大白玉佛2尊,一坐一卧,坐佛高2.95米,卧佛長3.7米,為全國最大的玉佛。還有一尊黃銅鑄千手千眼觀世音像。

五百年古荔被遊客刻字


古荔枝樹樹皮刻了不少字
古荔枝樹樹皮刻了不少字
2013年4月18日,福州市民陳先生撥打968111反映:西禪寺內一棵古荔枝的樹榦上被人刻了大字,樹榦上刻下了“61歲,王丁華”幾個大字,下方刻上了“13年元月29日”的日期。被刻字的樹榦面積很大,高度大約有40厘米,寬度在15厘米左右,而且刻痕很深。經過的市民,對於在老樹上刻字的行為都非常氣憤。
福州市園林執法支隊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還沒有抓到人,也無法確定是不是這個叫“王丁華”的人自己刻下的。根據《福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中“禁止在古樹名木上刻字”的有關規定,對在古樹名木上刻字的違法者可罰款1000元~5000元。
因大樹已有五百多年樹齡了,被刻字的樹榦已枯腐了一半,不能貿然把刻字去掉,以免再次傷害老樹。計劃讓技術人員在宋荔古樹的傷口上塗抹一種叫“多菌靈”藥劑,起到防腐防細菌的作用,幫助樹榦表皮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