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陽縣
成陽縣
成陽縣,《史記》作城陽,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北胡集鎮。
帝堯都成陽。西周為郕國都城。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成陽侯國,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設成陽縣,屬濟陰郡,魏、晉、南北朝不變,晉代改為城陽縣,隋代更名為雷澤縣。
徠成陽故城東北有帝堯陵,鄭玄《毛詩.曹譜》云:昔堯嘗游成陽,死而葬焉。
上古曰成,五帝時代曰平陽,帝堯都成陽;西周文王第七子叔武封此為成國,稱成陽。
春秋成國亡,復稱平陽,為魏國東境重鎮。秦代為成陽縣(待考),屬東郡。
西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成陽侯國,在今山東菏澤市牡丹區、鄄城一帶。
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縣,兗州濟陰郡(定陶國)。東漢為兗州濟陰郡成陽縣。
晉代成陽改名為城陽縣。北齊廢城陽縣。
隋文帝於成陽故城復置縣,因地近雷澤(今菏澤市東北接鄄城縣),曰雷澤縣。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沛公、項羽乃攻定陶”,“城陽”文下《史記正義》寫道:《括地誌》云:“濮州雷澤縣,本漢城陽縣,在州東九十一里。《地理志》雲城陽屬濟陰郡,古郕伯國,姬姓之國。史記周武王封季弟載於郕,其後遷於城之陽,故曰城陽。”
《史記項羽本紀》又云:“(田)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漢之二年冬,項羽遂北至城陽,田榮亦將兵會戰。”此處“城陽”文下無解釋,表示史學家認為此城陽與前面的城陽為同一地點。
《史記高祖本紀》又云:“是時項王北擊齊,田榮與戰城陽。……田榮弟橫立榮子廣為齊王,齊王反楚城陽。”此處“城陽”文下無解釋,表示史學家認為此城陽與前面的城陽為同一地點。
由此,徠唐朝的《史記正義》和《史記索隱》均以為漢初城陽位於定陶東北處的古雷澤邊。
菏澤市牡丹區胡集鎮地下成陽故城,經文物部門認定為先秦古城。歷秦、漢、魏、晉、唐、宋,金代毀於戰亂水患。結合《史記》、《漢書》及唐宋地理志書,該城是西周成國故都成陽,秦漢魏晉之濟陰郡成陽縣城,北齊廢。唐於此城復置雷澤縣,屬濮州。歷唐、五代、宋。金貞祐二年廢縣為鎮。雷澤鎮歷金元二百年,於洪武元年圮於黃泛,淹淤地下。明於此廢城置平陽屯。后完全淤埋地下。
成陽故城西二里堯王寺村面積達七萬平方米的龍山至漢文化遺址,系文獻中的堯陵遺址。《呂氏春秋》曰:“堯葬榖林,通樹之。”《尚書大傳》曰:“堯葬成陽。”劉向曰:“堯葬濟陰。”《漢書·地理志》濟陰郡成陽縣下載:“有堯冢、靈台。《禹貢》雷澤在西北。”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曰:“成陽即榖林。”北魏《水經注》曰:“今成陽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城西五十步有中山夫人祠,祠前有碑。”胡集故城西距堯王寺遺址不足1000米,遺址南600米毛庄村下有厚達數米的夯土層。遺址又出土中山夫人殘碑,完全符合《水經注》對堯陵、堯母陵和有關中山夫人的記載。此陵是《漢書》中的堯陵,是可以確定的。按《後漢書》和《隸釋》所錄堯陵五碑記載,漢皇和濟陰、成陽地方官員按時祭祀該陵。成陽堯陵毀於宋金之交戰亂和黃泛,祭祀漸絕,后被佛道寺觀佔有。但明清各種方誌對此陵的方位即在曹州(菏澤)東北五十里的記載一直不絕於書,反映出《漢書》中的堯陵始終存在於歷史文獻的記載之中。
成陽縣
菏澤堯陵
《漢書》:“昔堯作游成陽,舜漁雷澤,湯止於亳。”《漢書·地理志》:“兗州濟陰郡成陽縣,有堯冢、靈台。”東漢《風俗通義》:“姚墟在濟陰成陽縣,帝顓頊之墟,閼伯之墟是也。應劭:姚墟與雷澤近,後世稱為姚城。”《鄭玄詩譜》中《詩·曹風集說》:“昔堯嘗游成陽,死而葬焉。舜漁於雷澤,民俗始化,其遺風重厚,多君子,務稼穡,薄衣食以致畜積。”
潘建榮與成陽故城
北魏《水經注》:“成陽有堯冢、靈台,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日靈台,鄉日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指雷澤湖)通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采捕。前並列數碑。栝柏數株,檀馬成林。二陵南北列,馳道逕通,皆以磚砌之,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