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動物
草原動物
以草原環境為棲居地的生態地理動物類群。草原自然環境比較單純,景色開闊,動物組成遠較森林地帶簡單,以穴居生活能力強的嚙齒類動物最為繁盛。草原上極端的生境條件,使動物的種類貧乏而種的個體數量豐富。
非洲草原野生動物大遷徒
前者如羚羊(Gazella)等有蹄類,後者以嚙齒類為主。
跳躍動物的類型,如亞洲的跳鼠(Dipodidae)、澳大利亞的袋鼠(Macropodidae),尤其適應草原,幾次跳躍即可跨過很遠的距離。
有些鳥類亦屬此生活型,如鴕鳥(struthiocamelus)、鴯鶓(Dromaius novaeholla-naleae)、大鴇(Otis tarda)等。
草原動物常混群共存,如東非的斑馬(Equus bur-chelli)、角馬(Connochaetes)、鴕鳥和羚羊群。
草原動物
在遠離海洋的溫帶地區,由於水分不足,森林下能生長,因而在這些地區出現了草原群落。草原的面積很廣,大多分佈托歐亞大陸、北美中部、南美南部和非洲南部。
草原的氣候條件介於荒漠和溫帶夏綠闊葉林之間。夏季溫暖、冬季寒洽:降水顯較少,年降水量為150—500毫米,降水季節主要集小在夏秋兩季,年變率大,又多暴雨,不易為植物所利用,故森林不能生長,相反地,那些喜旱耐寒的草本植物卻非常發達。
草原動物
草原動物種類通常較森林區貧乏,但與荒漠區相此,山於草本植物生長十分茂盛,食物條件比較優越,因此草原動物種類還是相當豐富的,特別是富有個體數量。在哺乳類方面,最多的是大型群居的有蹄類和穴居的嚙齒類。典型的草原有蹄類有:高鼻羚羊、黃羊(蒙古瞪羚羊)、原羊、叉角羚羊等;嚙齒類有:黃鼠、旱獺、鼠絕、蒙古覓、蹶鼠、大倉鼠、灰倉鼠、鼢鼠、草原旅鼠和普通田鼠等。典型的草原鳥類有:百靈、鴇(大鴨、小鴿)、草原鵑、紅腳隼和鶴等。在草原地帶,由於富右嚙齒類,因而猛禽的數量也特別多。爬行類和兩棲類為數很少,比較常見的如草原蜂蛇和麻蜥等。
溫度的季節變化和旱季水分的缺乏,對草原動物生態的影響很大,因而草原動物的季相交替現象十分明顯。例如,大多數典型的草原鳥類,在冬季都向南方遷移;高鼻羚羊等有蹄類也在達時向南方遷移到雪被較少、食物此較充足的地區。旱獺、黃鼠、大跳鼠、草原蹶鼠、倉鼠等典型的草原嚙齒類到冬季都進入冬眠。有些種類在炎熱的夏季進入夏眠。此外,動物貯藏食物的現象也較普遍,如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達烏爾鼠鬼,冬季在洞口附近積藏著成堆的乾草。所有這一切,都是草原動物季相活動的顯著特徵,也是草原動物對於環境的良好適應。同樣地,草原動物的晝夜相活動也很明顯,特別是在夏季。這是與氣候因素具有明顯的晝夜變化相適應的。
表面上看,草原上的動物們似乎悠然自得地生活在那裡。可實際上,其中有很多種動物隨時都面臨著滅絕的厄運。
20世紀,隨著人類不斷在大平原地區進行開拓,草原土撥鼠因被視為一種有害的動物而遭到滅殺。加之耕地和住宅的增加,草原土撥鼠的數量逐漸減少。現在,在國家公園之外,草原土撥鼠仍是滅殺的對象。
草原動物
另外,在20世紀,捕食草原土撥鼠的動物也急劇減少。其中,黑足雪貂在20世紀50年代幾乎滅絕。1981年,在懷俄明州開始在僅存的黑足雪貂中開展人工繁殖並於1994年將它們放人國家公園。現在,園內棲息著300多隻黑足雪貂。體型如貓大小的草原狐也曾在這裡滅絕,2003年從科羅拉多捕獲的114隻草原狐被放入公園,仍在持續觀察中。
2009年,從園內的草原土撥鼠身上查出了鼠疫病菌。這是一種嚙齒目動物的傳染病,曾在加拿大引起了很大的問題,而且很可能會對貂和狐狸造成影響。
食草為生的野牛因其舌頭和角比較珍貴而遭到人類的濫殺,到19世紀後半葉幾乎滅絕。1963年,從北達科他州引進了一批野牛到惡地國家公園,現在種群數量已經達到800頭。為了防止家畜將布氏桿菌病傳染給野牛,公園跟附近的養牛牧場用圍欄隔開。
草原上有哪些珍稀動物呢?草原上的珍稀動物很多。
珍稀的兩棲類有大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