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客

2011年王景春,李永田主演電影

《藏客》是由國家廣電總局電影衛星頻道節目製作中心出品,西寧市委宣傳部、湟源縣委、北京三鴻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拍攝的西寧首部本土電影。2011年4月15日,該劇在青海劇場舉行首映儀式,並於4月17日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播出。

劇情簡介


藏客
藏客
1919年英國殖民者西藏的策獨活動日趨頻繁,北京政府決定委派政務代表朱綉進藏與十三世達賴進行協商。
同年的七月,先行出發的代表團特使郭勝來到進藏的咽喉丹地城,而英國也派遣了菲爾一行來到丹地,千方百計要阻止代表團進藏,為英國策獨活動爭取時間。
於是在小小的丹地城,幾伙人展開了殊死較量,最終在當地藏客的幫助下,朱綉及青海活佛躲過菲爾的追擊,順利踏上了進藏的旅途。
影片為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的獻禮影片。該片生動地展現了民國初年深明大義的丹噶爾藏客,用鮮血和生命協助朱綉率領的中央政務代表團,克服重重困難進藏與十三世達賴進行談判,徹底粉碎外部勢力企圖策反我西藏獨立陰謀的英雄壯舉,是一部弘揚主旋律的影片和宣揚愛國主義的生動教材。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名演員名​
冷一峰​王景春
​李盛祥​李永田
​菲爾​蓋吉利

職員表

導演​張欣​
​編劇​海桀

拍攝背景


稱謂來源

藏客
藏客
藏客,是明清時期青海湟源縣曾經來往於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險峻的唐蕃古道的客商,他們趕著馬隊和牛隊,將汗水灑在昔日繁榮的唐蕃古道上,歷盡千辛把絲綢、茶葉等日用品運到高原,換取這裡的馬匹、皮毛和中藏藥材,他們被稱為“藏客”。
他們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年復一年往來於漢藏兩地,通過物質的大量交流,帶動了多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大貫通。
新中國成立后青藏公路隨即開通,藏客便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如今,當年那些體格健壯的藏客大多離世,留下的也早已成為耄耋老人了。“藏客”的稱謂也伴隨光陰的流逝化為一個歷史符號。

所走路線

唐蕃古道路線
唐蕃古道路線
漫長的唐蕃古道對於藏客來說,註定是一條不平凡的路途,每一次出發都要經過長達4個多月的跋涉。沿途充滿了艱難險阻,翻雪山、過草地、涉荒漠、趟河流,而且風暴雨雪、野獸盜賊每時每刻都威脅著他們的安全,只有具備強大勇氣與堅韌品質的人才能最終抵達終點。
歷經艱險達到終點后,那裡有西藏的人們以極大的熱情和友好情意等待他們。在那個年代,西藏人對來自宗喀巴家鄉的青海人非常友好和尊敬。在西藏休整和備貨的日子裡,藏客和西藏人親密無間,喝酒、唱歌,盡情享受著快樂。直到農曆9月,他們備好大批的氆氌、水獺皮、藏紅花、藏香、手錶等貨物,然後在拉薩八廓街舉行隆重的祭神儀式,祈禱神靈保佑一路平安,生意昌盛。之後又踏上了冰雪交融的返程,到年底才能回到湟源。所以藏客走過的是一條民族團結之路。

歷史背景

唐蕃古道
唐蕃古道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古時是唐朝與吐谷渾、吐蕃的分水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內地通往西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為我國“絲綢輔道”的重要關隘;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唐初在東西南北邊境上開了近二十個茶馬互市,日月山是唐朝與吐谷渾、吐蕃的最大邊貿重地。唐初國力強盛,為軍隊蓄養了70萬匹戰馬,大都是從這裡交易的。到了清代,清政府特准“一切交易,俱在丹城,毫無他泄”(湟源縣古稱丹噶爾城)。從此,“茶馬互市”從日月山移到丹噶爾,成為當時蒙藏牧民出入門戶和全省皮毛的唯一集散地,省內外商人前來丹噶爾進貨,當地的手工業也迅速崛起,市場繁榮,商務發展,史稱“環海商都”,俄國、美國、英國、比利時等國家都在湟源縣設立了銀行,有最時美、瑞記、仁記銀行等。
電影《藏客》開機儀式
電影《藏客》開機儀式
明清時代的湟源縣城有兩萬多人口,而從事貿易、充當西藏和內地“中間商”角色的湟源人就達三千多人,這些人被稱為“歇家”,他們開商號,趕著牛馬、駱駝來往於西藏和內地之間從事商貿活動,這樣的歇家在史料中有記載的、生意有相當規模的達64家之多。而山西、北京、天津等外地來湟源經商的人則被稱為“客娃”,“客娃”和“歇家”在當地都被稱為“藏客”。他們到西藏,來回一次有時歷時半年,有時長達一年,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躲避野獸的襲擊,目的是為了追求豐厚的利潤。據記載,“藏客”用茶葉、絲綢從西藏換回的毛,每50公斤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就高達80兩白銀。
新中國成立后,青藏公路建成,交通大為便利,昔日的牛、馬和駱駝被快捷的汽車取代。緊接著,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讓內地通往西部的交通更為暢通,去年,青藏鐵路二期這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工程把西藏和內地的距離拉得更近,從西寧到西藏只需二十多個小時時間。“藏客”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或者說,他正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並發展著。

人文遺跡

藏客
藏客
在湟源縣城的明清一條街———它是當時“歇家”們的住宅和商號最為集中的地方,現在很多老建築留下了當年繁盛的一鱗半爪。當時生意做得最大的“藏客”———安壽齡,據說當時他的家產曾達40萬白洋。安壽齡早已過世,他60多歲的兒媳婦談及自己的公公,老人記憶猶新。當年她的公公趕著牛隊和馬隊進西藏,走內地,歷盡艱險成就今日家業,而今天位於縣城東城壕三橫巷的這座老宅子就是當時的商號,兼有旅館功能,還帶有大馬圈,極盡風光。老人還保存著公公和婆婆的照片。
“藏客”確實已經成為過去的說法。在今天,有經商傳統的湟源人走南闖北,有一大部分就在西藏經商,他們做服裝生意、開飯店、賣蟲草、搞運輸,還有人成了企業家。趕著馬隊去西藏已經成為歷史,有時,相識的湟源老鄉開著自己的車組成車隊,進藏時多少有些浩浩蕩蕩的味道,青藏鐵路通車后,舒適、豪華、安全的火車又成了他們在老家和西藏之間的首選交通工具。
大隱隱於市。在明清一條街,有很多藏客人家,建築都保留著或多或少的原貌,只是人異物非,發展的印痕已經滲透或掩蓋了那段歷史。

影視評價


整個影片氣勢恢弘、場景壯觀,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始終貫穿“維護祖國統一”的主線,讓人們可以感覺到貫穿影片始末那根堅硬的愛國骨骼,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