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華

第二機械工業部原副部長

蘇華(1918.06~2010.02),男,山西翼城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核工業戰線的優秀領導幹部,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部長級醫療待遇)。先後獲得中央軍委授予的“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2005年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人物履歷


蘇華(1918—2010),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男,漢族,山西省翼城縣人,1918年6月出生;1937年5月參加革命;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7年參加山西決死三縱隊並獲模範隊員;
1938年在山西翼城縣犧盟游擊中隊任指導員;
1939年在晉冀豫邊區任黨委巡視員;
1940年至1948年曾任山西黎城縣區委書記,太行六分區武委會軍事部長、副主任、主任。
1948年至1949年在太行四分區武裝部任副部長,太行軍區武裝部副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至1952年任山西長治軍分區副司令員,榆次軍分區副政委,山西省軍區武裝部副部長。
1952年至1959年任中央軍委總幹部部預備役處處長、動員部副部長等職。
1959年任二機部礦冶局局長。
1977年8月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1982年12月離職休養,享受正部長級醫療待遇。
2010年2月13日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92歲。
曾被授予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

逝世


蘇華遺體告別儀式
蘇華遺體告別儀式
2010年2月25日上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核工業戰線的優秀領導幹部,原二機部副部長蘇華同志(部長級醫療待遇)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蘇華同志於2010年2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蘇華同志逝世后,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致電悼唁,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分别致電悼唁,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並送了花圈。中組部、國防科工局送了花圈。
中核集團公司黨組、中核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中核集團公司總部各部門和京區單位及部分京外單位敬獻花圈表示哀悼。
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孫勤,國家國防科工局黨組成員胡亞楓,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孫又奇、余劍鋒、邱建剛,集團公司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王森,以及核工業老領導蔣心雄、李定凡、周秩、劉書林、陳肇博、閔耀中等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並敬獻了花圈。參加遺體告別儀式的還有國家國防科工局有關部門及有關單位的領導。
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王壽君、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長利以及核工業老領導劉傑、張忱、彭仕祿、張丕緒、刁筠壽、李由、高新華、趙宏、李玉侖、李忠良、黃國俊、錢福源等敬獻了花圈。
中核集團公司總部、京區成員單位及蘇華同志親屬、生前友好等將近300人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

人物生平


蘇華,男,漢族, 1918年6月出生於山西翼城縣南橄村。1937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12月離職休養。
蘇華同志1936年10月參加犧盟會,1937年參加山西決死三縱隊,1938年任山西翼城縣犧盟游擊中隊指導員,1939年任晉冀豫邊區黨委巡視員。1940年至1948年先後任山西黎城縣西井區區委書記,太行武安六分區武委會軍事部長,太行焦作八分區武委會副主任、主任。1948年至1949年曆任太行焦作四分區武裝部副部長,太行軍區武裝部副部長。1949年至1959年先後任山西長治軍分區副司令,山西省軍區武裝部副部長,中央軍委總幹部部處長、動員部副部長。1959年任二機部礦冶局(十二局)局長,1977年8月任二機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蘇華同志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出生入死,為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黨組織建設、地方武裝建設,軍隊幹部隊伍的建設,為打敗日本侵略者、推翻三座大山、建設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獲得中央軍委授予的“八一獎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2005年獲得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
蘇華同志擔任二機部礦業局(十二局)局長兼黨委書記后,面對前蘇聯徹底撕毀與我國的合作協議,新中國剛剛起步的核事業遭到重大挫折的局面,為了加快鈾礦冶的建設,為核武器研究提供核材料,到任不久的他便深入到鈾礦冶基層單位了解情況並主持召開了十二局黨委擴大會,組織制定了七項科研生產措施,成立技術委員會,研究確定了29項重大技術課題和88項一般技術關鍵項目,組織協調了多地區、多系統、多單位的聯合攻關,解決了數百項技術難題,確保了國家確定的“三礦一廠”建設全面完成,以最快的速度生產出合格的鈾材料,滿足了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需要,為我國核武器研製提供鈾材料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在長期的領導與管理工作中,逐步建立起鈾礦冶的管理制度與規範合理的科研機制、有效的職工隊伍建設管理辦法、鈾礦冶安全生產標準和勞動保護要求以及廠礦建設模式。
出任二機部副部長后,他從戰略的角度,對多年來我國鈾礦冶建設的經驗進行總結,認真研究鈾礦冶的發展方向,組織制定了《鈾礦冶工作技術經濟政策》;完整、系統地闡述和規範了我國鈾礦冶生產、建設、管理與勞動保護的各個方面,對促進我國鈾礦冶建設和生產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及我國鈾礦冶的長期健康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蘇華同志經歷了我國鈾礦冶事業創建發展的全部過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他重視培養高素質的核事業職工隊伍,為建立較為完善的、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鈾礦冶生產系統,為我國鈾礦冶事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蘇華同志離休后,繼續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嚴格要求自己,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核工業的建設和發展,激勵和教育後人,科學務實,艱苦奮鬥,為黨為祖國多作貢獻。

人物評價


蘇華同志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工作中,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具有豐富的政治工作經驗和較高的領導才能,愛崗敬業,任勞任怨,兢兢業業。對工作認真負責,有魄力,不畏困難,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求真務實,堅持原則,堅持真理,為人誠懇直爽,團結同志,生活上艱苦樸素,高風亮節。他具有良好的民主作風,傾聽群眾意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深入基層,善於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研製成功,壯國威、振軍威,打破核大國的核威脅和核壟斷作出了重要貢獻。
蘇華同志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我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及核事業發展奮鬥的一生,在70餘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堅持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無限熱愛。他的逝世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好黨員,好乾部,核工業戰線失去了一位老前輩和優秀領導幹部。

人物著作


蘇華同志撰寫的《奮鬥,為了新中國——蘇華回憶錄》一書,由原子能出版社出版。中核集團公司顧問閔耀中同志為回憶錄撰寫了序言。
回憶錄用平實的語言記述了蘇華同志67年的革命歷程。蘇華同志從十幾歲就參加革命,先後從事組織人民武裝對敵鬥爭、軍官預備役以及鈾礦冶建設等工作,每項工作都是從零開始,都具有開創性。蘇華同志奮鬥一生,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和新中國的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通過閱讀該回憶錄,讀者可以了解到一位革命老人的奮鬥歷程和精神風貌,從中受到啟迪和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