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清代詩人黃景仁創作的一首詩

《秋夕》是清代詩人黃景仁創作的一首詩。詩人佇立桂堂,仰望星空,由銀河而想起牛郎織女,由牛郎織女都能隔歲相逢而寄自己的相思遙遙無期,詩意哀婉凄艷。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情感豐富的情詩。詩中描述了一位在秋風中露立的多愁善感而又痴情不移的男子形象。愛在他心中是聖潔的,雖然風中的相思有如蓮子般苦澀,如春蠶般纏綿不斷,無法排遣,但為了情,他可以同“幽蘭共頹化”死而後已。這是何等的悲壯、凄美。
前兩聯“桂堂寂寂漏聲遲,一種秋懷兩地知。羨爾女牛逢隔歲,為誰風露立多時。”寫了孤獨難眠秋之夜,在深深桂堂之中,主人公聯想到了自己的戀人,眷戀之情刻骨銘心想那戀人在異地也和我擁有一樣的思念。可是當主人公走到園中,見到天空的牛郎織女星牛女每年尚且相會一次,而我只能孤立在這風露之中。孤獨傷感之情令人泣然涕下。
后兩聯“心如蓮子常含苦,愁似春蠶未斷絲。判逐幽蘭共頹化,此生無分了相思。”主人公直言其相思“如蓮子常含苦”憂愁像春蠶葉的絲,綿綿不絕無法排遣,看來這一生我的憂思是擺脫不掉了,那麼就讓我與蘭草一起凋落化為泥土吧。
全詩感情濃烈,帶有隱隱的傷感情調很是凄艷。詩歌語言曉暢,但寄寓頗豐,是為描寫愛情的難得佳作。

創作背景


此詩可能寫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作者時年二十歲。懷戀的對象無法確指,也許是他曾經鍾情的姑母之婢女。黃景仁的愛情詩,不像李商隱那樣因用典過多而有時晦澀難解。也不像韓偃的“香奩詩”那樣多以華詞麗句寫艷情,而是真摯清純,意境超遠,多抒悲情,如同夕陽中的百合花。此詩中的“羨爾女牛逢隔歲,為誰風露立多時”的佇望,“心如蓮子常含苦,愁似春蠶未斷絲”的傷悲,凡有悲劇愛情體驗的人,當更能咀嚼此中滋味。

作者簡介


黃景仁(1749年—1783年),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常州府武進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縣)人,宋朝詩人黃庭堅後裔,清代詩人。
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有詩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為求生計開始四方奔波,一生窮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為縣丞。
詩負盛名,和王曇並稱“二仲”,和洪亮吉並稱“二俊”,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22卷,其中詩16卷、詞3卷、詩詞補遺及遺文3卷以及《西蠡印稿》。後世評黃氏詩多雲“愁苦辛酸”,如瞿秋白有句“吾鄉黃仲則,風雪一家寒”。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