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紐
印紐
印紐,即“印鼻”,亦稱“印首”。印章頂部的雕刻裝飾叫做“紐”。它最先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印章系佩於身,後來成為一種審美的必需。
古印璽隨攜;佩腰,系臂,印章頂鑽圓孔,繩穿系。隨,印頂刻簡單形,裝飾,產“印紐”。許慎《說文解字》說:“紐,印鼻也。”最初印紐的形式非常簡略,有的只在各種形狀的印頂穿個圓洞。以後在封建社會,統治者利用印紐的不同獸形來顯示職位官階,以別尊卑。秦漢六朝以來,官印多用紐制。有螭、龜、天祿、辟邪、虎、獅、象、駝、豸、羊、兔、鳧、蟾、蛇等。按規定皇帝、皇后的玉璽才能“紐用螭虎”,其他各層官員的紐制,據應劭《漢竹儀》所載:諸侯王,黃金璽,橐駝紐;列侯,黃金印,龜紐;丞相、太尉等,黃金印,龜紐;二千石,銀印,龜紐;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鼻紐,等等。至於民間私印,卻不受這種官印紐制的束縛,根據個人愛好,雕刻多種多樣的印紐形式。
古官,“尤官階,雕龍、虎、龜形標誌”(鄭逸梅《刻紐後起之秀楊忠明》)。以後,紐的形制逐漸豐富,有各種動物的,如獅、豹、象、猴、雞、鼠等等,有山水、花鳥、樓台亭閣的,紐成為一個獨特的審美對象。
印紐
古璽印的紐制形式頗多,且由漢代以下,歷代皆紐製作為地的象微或區分官位的高低,如今已是民主時代,無所限制,一般人皆喜好龍紐、獅紐,果真是“民皆佩綬,各服所好”。印紐粗略可分為立體紐、博古紐等二大類:
動物紐
植物紐
瓜、果、花卉等各式植物。
人物紐
仙、佛、歷史人物等。
混合紐
人、動物、植物巧妙混合。
在印身四周雕刻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極薄而富有畫意,故名「薄意」,無論是山水、人物、花鳥,四面相續、連成一體,成一幅畫。
印鈕雕制有自然台和平台兩種。自然台的雕法多是因章端不規則而採取的權宜之法,布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台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台,在平台上雕刻,平台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台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台,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印紐亦稱“印鼻”,古代璽印,頂端有紐,可穿孔佩戴,先秦古璽有鼻紐、台紐、觿紐等。自漢代有螭、龜、駝、馬等為印紐,分別為帝王百官印。私印之紐形式更多。明末以來為石章時代,福建壽山印石晶瑩如玉,絢麗多彩,田黃石的發現尤為文人雅士所珍,印紐之藝大獲發展。清初中期,楊玉璇善制古獸、人物諸印紐,作品豪放精嚴,古拙有致,神形兼備。周尚均作紐渾古樸茂,大膽誇張,更善於用於夔紋圖案作博古平紐,巧工細雕,有針線難入之精微,兩人皆為當時閩中制紐巨匠。數百年來福州一帶制紐名手輩出,可謂人傑地靈。金、銀、銅、鐵、玉、石、竹、木、牙、骨等材質均可制紐。獅、鳳、夔、龍、螭、辟邪、麒麟、金蟾等瑞獸珍禽皆可入紐。十二生肖、人物、博古、山水、花鳥、蟲草、鱗介等亦是常見紐飾。舊時,民間傳統喜慶吉祥題材印紐如:福在眼前、吉祥如意、馬上封侯、皆大歡喜、觀音送子、劉海戲金蟾等更受世人青睞。
晚清,壽山印石薄意雕刻技法高度成熟,以刀代筆,將中國傳統山水、蟲草、人物等畫意用淺浮雕形式表現在石章之側,這是印紐雕刻藝術呈現的一種新面貌,一件上佳的印章薄意墨拓猶如一幅微型版畫,雅逸可人。薄意刻制手法難度極高,雕刻者要有中國繪畫筆墨基本功,它講究構圖、層次、刀工、線條、拋光技藝,薄意雕刻藝術要領是:精細、簡練、含蓄、脫俗。林清卿,清末民初閩中薄意製作一代宗師,他的作品中,花鳥、人物、山水無所不精,運刀如神筆,勾剔爽潔明快,格調高古,清趣無限,耐人尋味。滬上名印家,友人袁慧敏兄對印石、印紐研究頗深。他說:“印紐藝術是中國印章鑒賞的重要部分,印紐是中國五千年石雕、石刻的一個縮影,它集圓雕、浮雕、透雕、線刻等工藝之大成。小小一方印紐,囊括了雕刻、書法、繪畫藝術之精華。鑒賞印紐應審視幾個要點:布局是否穩妥,刀工是否圓渾、精巧,修光打磨是否到位,線條應流暢,紐式要古雅,人物紐開相最關鍵,古獸紐動態應合理,動物的頭、眼、鼻、爪、尾、鬚髮等細部刻畫要自然傳神,給人的感覺要雄渾、大氣、古樸、典雅,方是上乘之作。
印紐
《漳浦志·楊玉旋》,極力讚美他的雕刻藝術。《后觀石錄》中記載他“所刻一對葡萄紐,純灰色,獨取其白色而略滲微紅者為枝葉,其葉中蠹蝕處,各帶紅黃色,深淺相接,如老蓮畫葉然。且嵌綴玲瓏,雖交藤接葉,而穹洞四連,可稱是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