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雷帝殺子

1885年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創作的布面油畫

《伊凡雷帝殺子》是俄羅斯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於1885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現收藏於俄羅斯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

該畫作所繪的是在灰暗壓抑氣氛籠罩下的畫面上,奄奄一息的皇太子無力地靠在父親的胸前,伊凡雷帝驚恐地摟著兒子,他用一隻手抱著伊凡的身體,另一隻手緊緊按住兒子流血的傷口,兒子的身體軟綿綿地癱在地毯上,用一雙絕望而寬恕的眼睛看著衰老的父親,而伊凡雷帝的雙眼中充滿著悔恨。兩人的眼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得整幅畫有著一種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作品賞析


十九世紀80年代,俄國全境因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刺而開始血腥屠殺,從而激起人民的憤怒和反抗,列賓打算表現這個時代的現實。
一天,他去聽俄國大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的交響組曲《安泰》第二部分《復仇的痛快》,得到啟發,他說:“它給了我不可磨滅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繪畫中體現我受音樂影響而產生的情緒呢?我就回憶起伊凡雷帝。這些年相繼發生了許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種力量總是催促我去完成這幅畫。”
畫家選擇了這樣一個情節精心描繪:伊凡雷帝在一次與他兒子爭執時,用手中的笏杖猛擲過去,不幸擊中兒子的頭部,鮮血如注……
這一偶然的暴烈衝動致使後繼者送命,伊凡頓悟這絕後的可怕舉動,立刻上前摟抱住垂死的兒子,睜大恐怖、悔恨交加的雙眼,他想求兒子饒恕已無濟於事,獸性和人性同時顯示在伊凡的身上。
為了增強畫面的恐怖感,畫家有意採用了深重的紅色調。集中刻畫伊凡的瘦臉上,瞪著兩隻驚恐萬狀的大眼珠,那種不可逆轉的殺子之痛,預示著伊凡統治將臨滅亡,也向世人展現殘暴的沙皇註定失敗的原因。
伊凡雷帝殺子
伊凡雷帝殺子

作品被禁


這幅畫一問世就惹怒了沙皇當局,一位總檢察官在給皇上的奏摺上說:“畫家偏以全部真實去描繪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為什麼要畫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種傾向外,找不到別的理由。”於是這幅畫剛展出就被除去,嚴禁流行。

創作背景


伊凡四世是俄國歷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凱撒之意),16世紀俄羅斯的專制統治者。
他生性殘暴,17歲時殺死握有實權的攝政王,自立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殺所有反對他的政敵,鎮壓叛亂、絞死主教,最終失手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但是從歷史角度看,他在統一和治理國家等方面建有突出功勛。這個政權是建立在恐怖基礎上的,所以世稱他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
列賓所處的時代,是俄國歷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時代。

作者簡介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1930年),俄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上半期最偉大的畫家,他以其無比豐富的創作和突出的表現技巧,把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發展到高峰。
列賓出生在哈爾科夫省丘吉耶夫村一個屯墾士兵家庭,自幼酷愛繪畫,少時畫過聖像畫,19歲時為報考美術學院來到彼得堡。先隨克拉姆斯柯依學畫,20歲時考取了美術學院,在學院里受到嚴格的繪畫基礎訓練。學習期間經常參加克拉姆斯柯依組織的“星期五晚會”活動,結識了進步文化人,閱讀到進步文藝作品,接受了民主主義影響,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親密往來,通過他們受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啟蒙文藝思想影響,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觀。
1871年列賓以《睚離兒女的復活》這一宗教題材畫獲學院金獎並出國留學。
1873年作為留學生訪問了歐洲許多藝術勝地,文藝復興的美術並沒有使列賓滿足,在給斯塔索夫信中還發泄了對拉斐爾作品的不滿。
他在國外學習三年,回國后定居莫斯科,從事繪畫創作活動。列賓非常關心俄國的革命和解放運動,他和俄國民主主義革命者們有著共同的思想和感情。但是他不贊成民粹派的空想。
列賓是一位全能的繪畫大師,他不僅是肖像畫家,而且是最傑出的風俗畫家、歷史畫家,他以寫實的藝術手法直接描繪革命者題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覺醒了的大眾形象。
他的寫實主義繪畫技巧已爐火純青。他自己說過:“在繪畫上我的主要原則是,要按原樣畫素材。對我來說,色彩筆觸、筆法技巧等已不是問題,我所執著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質和對象的本來面貌。”像他這樣充滿生氣的作品在世界繪畫中也不多見。
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物象都沉浸在空氣和光線之中,都統一在微妙的色彩調和之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構圖,獨特的色調。形體和色彩,素描與繪畫的有機統一,使他的作品充滿無限的生命力。
他曾被倫勃朗和印象派吸引,爾後又崇拜委拉斯開茲和哈爾斯。
晚年的列賓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種戰鬥姿態。他開始尋求新的創作道路,聽從托爾斯泰的教導,對純粹藝術發生了興趣,與斯塔索夫分道而行了。
列賓晚年對社會政治問題感到厭倦和迷惘,從而使他走進了脫離現實的純藝術之中。

作品影響


該畫作是列賓採用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創作的作品之一。真實描摹俄羅斯的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並以此表現藝術家對社會歷史現實的深刻思考和崇高的理想追求,體現出濃郁的人道主義關懷和愛國主義的憂思。
靳尚誼的《登上慕士塔格峰》也受到列賓的《伊凡雷帝殺子》的影響。

歷史傳承


第一次

1913年,《伊凡雷帝殺子》被精神異常者用刀損毀過一次,直接導致時任館長自殺身亡。所幸列賓當時在世,耗費12年修復這一畫作。隨後,畫廊為畫作加裝玻璃保護罩。

第二次

2018年5月25日傍晚(當地時間),畫廊即將關閉時,一名男子推開工作人員進入一個展廳,用金屬防護欄打破畫作玻璃展櫃並多次損傷畫布。畫作毀壞者伊戈爾·波德波林現年37歲,是從俄羅斯中部城市沃羅涅日來到首都莫斯科的無業男子。
波德波林向警方供述事件經過。他自稱特意到畫廊看《伊凡雷帝殺子》,看完後到畫廊咖啡廳喝了“100克伏特加酒”,因為“從來不喝伏特加”,所以“有些神志不清”,導致出現攻擊行為。
特列季亞科夫畫廊館長塔季揚娜·戈羅德科娃28日在記者會上說,波德波林當時不像喝醉了酒,他繞過4名保安衝到畫作前,工作人員聽到他喊著類似“伊凡雷帝沒有殺他兒子”的話。
俄羅斯文化部副部長弗拉基米爾·阿里斯塔爾霍夫28日呼籲,對19世紀名畫《伊凡雷帝殺子》的破壞者處以“儘可能最嚴厲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