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屆金馬獎

第47屆金馬獎

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主辦單位於2010年10月1日在台北公布影片入圍名單,台灣導演張作驥執導的台灣影片《當愛來的時候》成為最大贏家,共獲得包括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14項提名。《十月圍城》緊隨其後,獲得9項提名;之前備受關注的《艋舺》獲得六項提名;馮小剛執導的《唐山大地震》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視覺效果共3項提名。2010年11月20日,第4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在台北桃園舉行頒獎典禮。張作驥執導的《當愛來的時候》獲得了包括最佳劇情片在內的四項大獎。阮經天和呂麗萍稱帝封后。

時間


第47屆金馬獎頒獎典禮定於2010年11月20日在桃園舉行。

地點


桃園

主持人


蔡康永,小S

主題


本屆金馬主題是“電影動起來”

入圍名單


最佳劇情片
父后七日
十月圍城
當愛來的時候
透析
第四張畫
最佳導演
陳德森-十月圍城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劉傑-透析 JUDGE
鍾孟宏-第四張畫
最佳新導演
何蔚庭-台北星期天
李蔚然-決戰剎馬鎮
侯季然-有一天
尹志文 曾國祥-戀人絮語
最佳男主角
阮經天-艋舺
王學圻-十月圍城
倪大紅-透析
秦昊-春風沉醉的夜晚
最佳女主角
呂麗萍-玩酷青春
湯唯-月滿軒尼詩
徐帆-唐山大地震
張艾嘉-觀音山
最佳男配角
吳朋奉-父后七日
徐才根-團圓
謝霆鋒-十月圍城
高盟傑-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女配角
張詩盈-父后七日
呂雪鳳-當愛來的時候
張靜初-唐山大地震
郝蕾-第四張畫
最佳新演員
張詩盈-父后七日
李亦捷-當愛來的時候
李千娜-朱麗葉
畢曉海-第四張畫
最佳原著劇本
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侯季然-有一天
高山 劉傑-透析
塗翔文鍾孟宏-第四張畫
最佳改編劇本
劉梓潔-父后七日
孔令晨譚琛-玩酷青春
存文學 劉傑-碧羅雪山
麥曦茵-前度
最佳攝影
邵丹-額吉
黃岳泰-十月圍城
張展-當愛來的時候
中島長雄-第四張畫
最佳視覺效果
第47屆金馬獎
第47屆金馬獎
維多利亞壹號
十月圍城
唐山大地震
通天神探狄仁傑
最佳美術設計
艋舺
當愛來的時候
第36個故事
通天神探狄仁傑
最佳造型設計
十月圍城
當愛來的時候
志明與春嬌
通天神探狄仁傑
最佳動作設計
十月圍城
葉問2
打擂台
通天神探狄仁傑
最佳剪輯
街舞狂潮
十月圍城
當愛來的時候
春風沉醉的夜晚
最佳音效
艋舺
當愛來的時候
春風沉醉的夜晚
通天神探狄仁傑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陳珊妮-艋舺
吳睿然-當愛來的時候
林強-碧羅雪山
Peyman YAZDANIAN-春風沉醉的夜晚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台北星期天
台北星期天
彼岸
當愛來的時候
第36個故事
第36個故事
你不知道的事
戀愛通告
最佳動畫長片(入圍從缺)
最佳紀錄片
藝霞年代
粉墨登場
街舞狂潮
最佳創作短片
簡單作業
馬嘎巴海
墨綠
嫣紅
休學
年度台灣傑齣電影
父后七日
當愛來的時候
第四張畫
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
劉梓潔
李烈
鈕承澤
終身成就獎:徐立功(製片)
特別貢獻獎:孫越(演員)

評審


Michael Berry (白睿文)
華語影片學者。哥倫比亞大學現代中國文學與電影博士。現職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副教授。
老嘉華
影評人、編劇。淡江大學畢業,為“蘭陵劇坊”及“筆記劇場”成員。
何平
編劇、導演。美國紐約雪城大學電影藝術碩士。何平的影像風格獨樹一幟,內容/形式充滿黑色幽默和魔幻現實主義,不同於台灣新電影以降的寫實主義敘事風格。
李富雄
資深電影美術工作者。
姜秀瓊
導演、演員。曾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入圍第28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之後從事多年電影幕後工作,逐步展開她堅定的電影創作之路。 2008年編劇導演的劇情短片《跳格子》一舉囊括金馬獎、金穗獎、台北電影節等大獎肯定;電視作品《艾草》獲得2009年舊金山影展最佳電視電影獎等多項國際獎項。最新作品為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2009),入圍第46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獲得第12屆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
朗天
曾任職報社,是香港資深編輯與作家,從事文字、影像、裝置藝術等創作,亦撰寫影評、劇評等。
出生於1963年的張元,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媽媽》立即引起國際矚目。 1997 年以中國第一部同性戀電影《東宮西宮》入選坎城影展;1999年完成《過年回家》榮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張元導演風格多變,作品包括《北京雜種》、 《兒子》、《廣場》、《我愛你》、《綠茶》、《看上去很美:小紅花》等。他被譽為“中國電影的壞孩子”;也是《時代周刊》“21世紀世界百位青年領袖”之一。
郭力昕
媒體評論、學者。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體與傳播系博士,現任台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曾任《人間》雜誌圖片主編,《中時晚報》媒體/攝影評論專欄作者,著作包括《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新頻道:電視。傳播。大眾文化》、《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等。
身份多元的文化創作人。現任鷗業新媒體公司首席創意長、銀河網路電台主持人,並為Elle、Self悅己和Traveler Luxe旅人志專欄作家,華視訓練中心講師等。發表“瀟灑走一回”、“感恩的心”等流行歌詞逾五百首,“我愛紅娘”、“我要成名”、“星光依舊燦爛”等舞台劇、音樂劇、影視劇本共十餘出,《日安。我的愛》、《我,作詞家——陳樂融與14位詞人的創意叛逆》等著、譯作二十餘部。
曾壯祥
導演。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廣播電影電視所碩士。曾任中央電影公司以及湯臣電影公司導演,以及世新大學廣播電影電視系、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的專任講師。電影作品有《生命線》、《兒子的大玩偶》、《霧裡的笛聲》、《殺夫》等片。專長為電影製作與電影方法學。目前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專任副教授。
導演、影評人。 1977年畢業於香港大學,1981年執導第一部作品《兩小無知》,迄今共導演了七部電影,其中《虎度門》獲得第33屆金馬獎兩項提名。期間成立“創造社”發行獨立藝術電影。著作有《大路之歌:孫瑜回憶錄》(合編)、《香港戰後國、粵語電影比較研究:朱石麟、秦劍等作品回顧》、《六十年代粵語電影回顧》(編輯)、《許鞍華“越南三部曲”劇本集》等。 2002年加入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現任該學院院長。
黃建業
學者、影評人及舞台劇導演。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及電影創作研究所專任副教授。曾任北藝大劇本創作研究所/劇場藝術研究所所長、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台北電影節總策劃。著作包括《楊德昌電影研究》、《人文電影的追尋》、《潮流與光影》等,並主編《電影辭典》、《世紀回顧圖說華語電影史1896-1999》、《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等專書。
楊力州
紀錄片導演。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畢業后,拍攝多部紀錄片,國內外獲獎無數,為當今台灣重要紀錄片導演之一。作品中《打火兄弟》(1997)獲得金穗獎紀錄片類首獎,《我愛(080)》(1999)獲得瑞士國際真實紀錄片影展最佳影片、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評審團特別推薦獎,《新宿駅,東口以東》(2003)獲得電視金鐘獎非戲劇類最佳導演,《奇迹的夏天》(2006)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寧浩
導演、編劇。 1977年生於山西省,1999年到北京依次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和北京電影學院。 2001年的《香火》和2004年的《綠草地》讓他的藝術創作力在國際影壇獲得肯定;2006年《瘋狂的石頭》入圍第43屆金馬獎最佳影片,並獲得最佳原著劇本;2009 年《瘋狂的賽車》也在第46屆金馬獎獲得最佳影片等四項入圍。亮麗的票房成績,也讓他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億元票房導演。
廖本榕
資深攝影師,曾任職中央電影公司,現任電影攝影(CSC)協會理事,崑山科技大學視訊傳播設計系及媒體藝術研究所教師。曾獲第40屆金馬獎最佳攝影及年度最佳電影工作者、香港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布宜諾斯艾利斯影展攝影協會攝影特別獎,台北電影獎最佳攝影。作品有《香蕉天堂》、《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熱帶魚》、《洞》、《不見》、《不散》、《天邊一朵雲》、《黑眼圈》、《臉》等。
譚家明
導演、編劇、美指及剪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