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容乃大

漢語成語

徠有容乃大,漢語成語,讀音為yǒu róng nǎi dà,比喻像大海一樣的寬廣胸襟,這是以大海能容納無數江河細流的無限容量來形容人的超常氣度。出自於《尚書》,在句中常用作定語。

出處


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源自《尚書》。
《尚書·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辨析


有容乃大
有容乃大
袁可立自勉聯原題為“受益惟謙,有容乃大”(清順治十八年袁賦誠《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袁可立事略》),就是說要謙虛謹慎、胸懷寬闊,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明代名臣袁可立因為耿直建言被萬曆皇帝貶官為民,二十六年始得昭雪,這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之言。中國過去有句俗話,叫做“宰相肚裡能行船”。姑且不論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寬廣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袁可立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後來他昭雪后官任兵部右侍郎巡撫登萊軍務,對悍將毛文龍多有提拔援助,毛壯大后自傲不羈,唆使言官攻擊袁可立,袁可立“故奇其(毛文龍)膽智”,為了維持海疆防務大局,不想捲入無休止的內鬥扯皮局面,接連七次上疏告病歸里。而他的繼任者武之望和袁崇煥,則心胸狹窄,袁崇煥竟為了一己私憤擅自殺掉毛文龍,致使東江軍局面大亂,登萊防務漸趨瓦解。
論語上有一句話,叫做“無欲則剛”,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什麼慾望的話,他就什麼都不怕,什麼都不必怕了。和尚在寺院里修鍊一輩子,末了沒有一個不想上西天的;道士整日閉關打坐,末了沒有一個不想白日飛升的,可見雖然“無欲則剛”,但要做到“無欲”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欲”,實際就是一種生活目標,一種人生理想。古人常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是對山河雄偉的讚美,說明海的大,山的挺撥。也可比喻人的胸懷寬廣、大度,既要有寬容的性格,又要為人要正直,不要有任何的私慾,要大公無私,方可站得穩,行得正,無私則無畏。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解釋“棖也欲,焉得剛?”是說“人多嗜欲,則屈意徇物,不得果烈”。“此章僅言多欲不得為剛,非謂無欲即是剛。如道家莊老皆主無欲而尚柔道,徠亦非剛德。”我想林則徐的意思和論語這條更近,是儒家的,是做人為官的一種操守,和釋、道講“無欲”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