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草

菊科白酒草屬植物

白酒草(學名:Conyza japonica)是菊科白酒草屬的植物。分佈在日本、阿富汗、緬甸、馬來西亞、印度、泰國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四川、福建、廣東、雲南、貴州、西藏、江西、湖南、廣西等地,生長於海拔700米至2,500米的地區,見於山谷田邊、山坡草地或林緣,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形態特徵


植株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斜上,不分枝,少有叢生而呈纖維狀。
莖直立,高 (15) 20-45厘米,或更高,有細條紋,基部徑2-4毫米,自莖基部或在中部以上分枝,少有不分枝,枝斜上或開展,全株被白色長柔毛或短糙毛,或下部多少脫毛。
葉通常密集於莖較下部,呈蓮座狀,基部葉倒卵形或匙形,頂端圓形,基部長漸狹,長6-7厘米,較下部葉有長柄,長3-13厘米,葉片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頂端圓形,基部楔形,常下延成具寬翅的柄,邊緣有圓齒或粗鋸齒,有4-5對側脈,在下面明顯,兩面被白色長柔毛;中部葉疏生,倒披針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無柄,長3.5-5厘米,寬5-15毫米,頂端鈍,基部寬而半抱莖,邊緣有小尖齒,上部葉漸小,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兩面被長貼毛。
頭狀花序較多數,通常在莖及枝端密集成球狀或傘房狀,干時徑11毫米;花序梗纖細,長4-6,毫米,密被長柔毛;總苞半球形,長約5-5.5毫米,寬8-10毫米;總苞片3-4層,覆瓦狀,外層較短,卵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內層線狀披針形,長4-5毫米,頂端尖或漸尖,邊緣膜質或多少變紫色,背面沿中脈綠色,被長柔毛,干時常反折。花全部結實,黃色,外圍的雌花極多數,花冠絲狀,長1.7-2毫米,頂端有微毛,短於花柱的2.5倍;中央的兩性花少數(約15-16個),花冠管狀,長約4毫米,上部膨大,有5個卵形裂片,裂片頂端有微毛;花托半球形,中央明顯凸起,兩性花的窩孔較外圍雌花的大,具短齒。
瘦果長圓形,黃色,長1-1.2毫米,扁壓,兩端縮小,邊緣脈狀,兩面無肋,有微毛;冠毛污白色或稍紅色,長4.5毫米,糙毛狀,近等長,頂端狹。
花期
花期5-9月。
白酒草[白酒草]
白酒草[白酒草]
白酒草
白酒草
白酒草的花序
白酒草的花序

分佈範圍


產於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及西藏等省區。
阿富汗、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日本也有。

生長環境


常生於山谷田邊、山坡草地或林緣,海拔700-2500米。

採收和儲藏


夏、秋季採收,切段曬乾。

主要價值


白酒草
白酒草
根或全草:辛、微苦,平。消腫鎮痛,祛風化痰。用於小兒風熱咳喘,胸膜炎,咽喉痛,目赤,小兒驚風。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勁直甲酸(strictic acid),5,7-二羥基-3,8,4′-三甲氧基黃酮(5,7-dihydroxy-3,8,4′-trimethoxyfla-vone),對映-2β-羥基-15,16-環氧-3,13(16),14-克羅三烯-18-酸[ent-2β-hydroxy-15,16-epoxy-3,13(16),14-clerodatrien-18-oicacid]。

性味


味苦;辛;性寒

功能主治


清熱止痛;祛風化痰。主肋膜炎;肺炎;咽喉腫痛;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藥材基源


菊科植物白酒草的根。

出處


《中華本草》
【傈僳葯】迪欺莫:根治療胸膜炎,肺炎,咽喉腫痛,小兒驚風《怒江葯》。【彝葯】黑柏什:全草治咽喉炎,扁桃體炎,牙周炎《滇葯錄》、《滇省志》。嘿柏弄什:全草用於喉炎,咽夾炎,牙周炎,扁桃體炎《彝葯志》。嘿柏弄什麼:全草治喉炎,咽喉炎,牙周炎,扁桃體炎,口腔炎,肋膜炎,小兒肺炎濕疹,黃水瘡,外傷出血《楚彝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