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博物館

濟寧博物館

濟寧市博物館始建於1985年5月,是一處集文物收藏、研究、展覽的綜合性場所。博物館佔地2.1公頃,總建築面積萬餘平方米,館由東部的鐵塔寺和西部的仿古建築組成。

濟寧市博物館新館位於市太白湖新區文化中心,總建築面積27237.73平方米,2019年9月正式向市民開放,成為充分保護利用我市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全面實現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綜合場所和嶄新平台。

2020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簡介


濟寧博物館
濟寧博物館
濟寧市博物館是集歷史、藝術、人文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地方博物館,自2008年10月1日長年免費對市民開放。
濟寧市博物館老館位於濟寧市任城區古槐路38號,始建於1985年5月。館舍佔地31畝,由兩部分組成。東部為鐵塔寺古建築群,始建於北齊皇建元年(公元560年),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部為仿古建築,佔地面積20460,館舍總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樓8831平方米,是一處古建築與仿古建築有機結合的建築群體,蔚為壯觀。
目前館內收藏文物近萬件,包括銅器、陶器、瓷器、玉珍、書畫等十幾個大類,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3件套,二級文物50件套,三級文物407件套。館藏漢碑、漢畫像石、春秋銅器、書刻工具、元代服飾、元明清瓷器、鐵炮等至為珍貴,文物品位較高;《濟寧千秋》、《館藏文物》、《中國運河之都-濟寧》三個固定展覽長年免費向觀眾開放;另外還有漢碑室、漢畫像石室、朱復戡藝術館供廣大藝術愛好者研究觀摩。在這裡,遊客不但能夠參觀展覽,還可以瀏覽古建築,登樓撞鐘,塔下留影。

博物館構造


濟寧博物館
濟寧博物館
濟寧博市物館保存的古建築有宋代鐵塔、明代大雄寶殿、鐘樓及僧王祠、漢碑館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塔寺內的大雄寶殿始建於北齊皇建元年(560年),,為單檐歇山式建築,五楹,橫闊19米,進深1⒉5米,高約12米,飛檐出挑,斗拱承托,內有十根通天木柱,前廊有八棱石柱四根,為明代所換。石柱上分別鐫刻有對聯,其建築結構為宋代風格。
博物館現有四個大型固定展覽,一是以反映始祖文化、鄒魯文化、儒家文化、水滸文化為主線的歷史展覽《濟寧千秋》;二是以展示本市文物精品為主旨的展覽《濟寧精品文物》;三是以反映京杭大運河貫穿濟寧史實為基礎、以弘揚運河文化、振興濟寧經濟為宗旨的展覽《中國運河之都——濟寧》;四是現代著名書法家朱復戡《書法藝術展覽》。

館內藏品


古董
古董
16年來,博物館館藏文物近萬件,包括銅器、陶器、瓷器、玉器、書畫等十幾個大類,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3件套,二級文物50件套,三級文物407件套。尤其是館藏漢碑、漢畫像石、春秋書刻工具、銅列鼎、元代服飾、元、明、清鐵炮等至為珍貴。多年來,博物館通過考古發掘、民間徵集等途徑共收集文物4000多件。
濟寧市博物館館藏漢碑之多在全國獨一無二,享有“天下漢碑半濟寧”的讚譽。我國現存漢碑不過60塊,而濟寧就佔有38塊,其中博物館就收藏有11石。這些碑刻原來散存在濟寧文廟院內,損壞嚴重。民國十八年由教育局長王大恕等人,集中移置於漢碑館,加以保護至今,如館藏的《景君碑》、《鄭固碑》、《武榮碑》、《魯峻碑》等均為漢碑精品,對於研究漢代歷史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在博物館收藏的其它文物中,有不少為館藏珍品。如春秋時期的雕刻工具,包括刀、削、針、鑿等27件,是目前全國唯一的一套保存完整的雕刻工具;春秋時期的另一珍品是全套銅禮器,包括7個列鼎,1個陪鼎,6個簋。它是奴隸主用來吃飯、宴請賓客、祭祀活動的器具;博物館從民間徵集而來的北宋雕板印刷經卷,據說是一部至今尚無人讀懂的“天書”,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堪稱“鎮館之寶”的元代貼花露胎龍紋龍泉盤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這隻直徑不過20厘米的瓷盤,通體青亮潤澤,盤內一對騰龍精雕細刻,栩栩如生,顯示出我國古代人民精湛的工藝。
截至2019年,濟寧博物館藏品數量161,089件(套),珍貴文物501件(套)。

館藏精品


清湯祿名紙本梅花棲鳥橫軸
紙本設色,繪兩隻小鳥棲於梅枝之上,小鳥用墨濃淡相濟嚴謹,格調高雅,左上題“戊申仲秋中旬,湯祿名”鈐白文方形印“湯祿名”。長152.3厘米 寬45.5 畫心長109.5 厘米寬33.3厘米。
春秋青銅附耳蹄足蟠螭紋(銘文)鼎
薛國列鼎共8件成套,時代為春秋,1978年12月出土於薛國故城(今滕州市南30公里張汪鎮)2號墓,屬薛侯生前使用的青銅禮器。其中七件式樣一致,大小有別,稱為列鼎,另一件為陪鼎,式樣與列鼎不同。列鼎銘文模糊難識,待釋。《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薛侯使用七件列鼎,一件陪鼎,是與其身份相符的。列鼎均飾有蟠螭紋,屬於春秋青銅器的常用紋飾,為文物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元棉棱形花紋織錦
棉織錦出土於嘉祥縣曹元用墓中,曹元用(1268-1330),官至禮部尚書兼經筵官,是蒙元王朝典章制度的策劃制定者之一。元代之時,草棉種植剛剛傳入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故織錦當是國內遺留至今最早、最華貴的棉織品之一,彌足珍貴。
唐“咸亨四年”路瓚仁青石阿彌陀造像
銘文是“大唐咸亨四年十月三十日,佛弟子路瓚仁為三兄敬造阿彌陀像一區。上為皇帝陛下,下及七世父母,又為一切法眾眾生俱登彼岸。侄女胡女三人,妻薛女綾果,侄女太妃仨人;文端男仁堦,男仁□,男仁裕;男玄壽;男行感,男行貞;侄玄則,侄九思,弟妻陳供養”。唐咸亨四年即公元863年。石造像為太白樓舊藏,現藏濟寧市博物館。
春秋鳳鳥形蟠虺紋青玉佩
1978年12月薛國故城出土了一批玉石飾品,其中13件確定為一級文物,除雙鳥青玉佩、鳳鳥玉佩分別是1號墓、8號墓外,其餘均為2號墓出土。玉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也是玉石飾品斷代的標準器物,彌足珍貴。同地出土的尚有薛國列鼎、書刻工具等,現藏濟寧市博物館。

發展榮譽


多年來,博物館充分發揮館藏文物的作用,固定展覽主要有濟寧千秋、濟寧精品文物、朱復戡藝術館、濟寧運河文化展外,還不定期舉行各種文化藝術類展覽;還先後舉辦過“濟寧漢碑漢畫展”、“濟寧出土文物展”、“濟寧民間收藏精品展”、“濟寧近代史展”、“濟寧兵器展覽”等。1997年“孔孟之鄉濟寧文物展”在日本足利市展出,在當地引起轟動。16年來舉辦各種展覽近百個,每年參觀人數達8萬人次。1994年11月,濟寧博物館與孔子故里、孟子故里、王傑紀念館一起被省委宣傳部公布為首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博物館先後被省、市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濟寧市青少年教育基地,2007年被評為全國重點博物館。博物館先後榮獲濟寧市精神文明單位,濟寧市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13年初,濟寧博物館被山東省旅遊局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020年12月21日,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

參觀信息


地理交通
濟寧市博物館地址:濟寧市古槐路38號 郵編:272101
濟寧市博物館新館地址:運河路與聖賢路交匯處東南角濟寧文化中心
公交路線:
乘坐6路、16路、20路、26路、28路、31路、101路公交車可直達濟寧市博物老館;
乘坐16路、16路大站快車、56路、20路公交車可到達濟寧文化中心濟寧市博物館新館。
開放時間
新館:周二至周日 8:30——18:00(17:00以後停止入場),
每周一全天閉館(國家節假日除外)
老館:
5月至10月
上午:9:00――11:30 下午:14:00――17:30
11月至次年4月
上午:9:00――11:30 下午:13:30――17:00
(閉館前30分鐘停止入場)
每周一全天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新館概況


為促進濟寧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設及濟寧市文博事業的持續發展繁榮,濟寧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太白湖新區建設新館。2015年底,新館正式奠基開工建設;2019年9月29日,新館正式向市民開放,濟寧人民迎來了一座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的現代化博物館。
新館位於市太白湖新區文化中心,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太白湖畔,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大師馬里奧.博塔主持設計。整體建築由幾何形疊加而成,總建築面積27237.73平方米,結構形式為框架架構,層數為地上四層,建築高度29.3米。建築設計遵循簡潔明快、實用經濟、功能齊全的理念,不僅具有博物館建築性格特點、突顯地域歷史文化內涵,更富有時代性,追求變化而豐富的室內空間效果,通過室內外空間的設計,充分利用陽光,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和諧氛圍,使整個博物館成為一件可經歷史沉澱的經典藝術作品。市博物館的16萬件珍貴藏品,在這裡找到了更加安全、可靠的歸宿,濟寧市博物館新館也因而成為充分保護利用我市優秀歷史文化資源、全面實現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綜合場所和嶄新平台。
新館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陳列展覽區,陳列展覽區設計有五個大型固定展覽、以及專門為國內外文物交流而設計的兩個臨時展廳。五個基本展覽有以反映始祖文化、鄒魯文化、儒家文化、水滸文化為主線的歷史文明展;有以展示“天下漢碑半濟寧”、“濟寧漢畫甲天下”為主旨的石刻藝術展;有以反映京杭大運河貫穿濟寧史實為基礎、以弘揚運河文化、振興濟寧經濟為宗旨的運河文化展;有展示濟寧古老大地上現存的反映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遺存的人文勝跡展;還有以數字化手段展示當代美麗濟寧的具有臨場性、交互性、參與性特點的數字濟寧展。兩個臨時展覽,一個是反映祭祀孔子的《祀孔大典禮器展》,讓觀眾身臨其境地體驗禮樂文化歷久彌新的魅力;一個是《榮寶齋書畫展》,國寶級書畫作品將在國慶期間閃亮登場,以饗觀眾。
除基本陳列區以外,新館還設計了文物庫房區、教育交流區、技術研究區、行政辦公區、訪客服務區、設備用房等其它六個基本服務區,新館在具備博物館收藏、保護、展示、科研、研究文物及歷史文化資源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還將成為滿足市民高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教育、休閑、文化服務綜合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