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用
曹元用
曹元用(1268年—1330年),字子貞。祖籍陽谷阿城(今嘉祥縣紙坊鎮李村),后遷居汶上。元代大臣,與清河元明善、濟南張養浩並稱為“三俊”。
父曹宗輔,官德清縣主簿。
早年隨家人遷徙至汶上大張村(今嘉祥縣梁寶寺鎮)。幼時嗜書,過目成誦,尤精於《易經》徠、《春秋》,每晚讀書,常達旦不寐。後來擔任鎮江路儒學正,在大都時為翰林學士承旨閻復所賞識,任御史台掾史。延祐六年(1319年),為太常禮儀院經歷。元文宗天歷二年(1330年)去世,贈正奉大夫、江浙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東平郡公。謚"文獻"。有詩文集40卷,名《超然集》,
祖徠籍阿城,后遷居汶上。曹元用天資聰敏,性格開朗,幼好讀書,過目不忘,每夜讀書,常通宵達旦。父親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卻用衣蔽住窗子,在房內默讀。
曹元用
御史台聘他為屬官,曹元用不曾學過如何辦理公務,但對一些事情卻能有明確的判斷,御史台的屬吏們反而要向他請教。轉為中書省右司的屬員,與清河的元明善、濟南的張養浩,並稱為“三俊”。
后授任應奉翰林文字,又轉任禮部主事。在當時歷朝皇后死後,還是稱其名,沒有謚號,曹元用認為:“皇後為天下之母,豈可直接稱其名,應加上美好的稱號,以發揚其美德。”改任尚書省右司都事,轉為員外郎。廢除尚書省后,他退居任城,在那裡住很久,齊、魯間士人向他求學的甚多。
延祐六年(1319年),授太常禮儀院經歷,建議太子碩德八剌親自參加祭祀之事,精心於禮樂。碩德八剌親自主持祭祀的禮節、儀仗隊、車馬、服裝等制度,都是他裁定的。原來太廟九代皇帝的靈位分室供奉,但都在一殿之內祭祀。
元仁宗駕崩后,殿內也無室可以供奉了,便在武宗室之前接了一間供奉。元英宗上京召集禮官討論此事。曹元用認為,應該建大殿於原殿之前,內設十五室。元英宗認為此議甚好。授曹元用為翰林待制,遷任直學士。
至治三年(1323)八月,發生鐵失刺殺元英宗的事變,叛黨赤斤鐵木兒突然來到京師,收繳各衙門大印,召兩院學士北上。元用一人未去,並聲稱:“此非常之變,我寧死也不能屈服。”不久,這次政變以失敗告終,人們都說曹元用有先見之明。
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授曹元用為太子贊善,後轉為禮部尚書,兼經筵官,又任大朝會的糾儀官,在退朝時號令循序而退,無奪門而出的事情發生。他認為太醫、儀鳳、教坊等官,不應列入正班,應自成一列。這些建議均被採納。丞相擬廢除科舉制,曹元用反對:“國家文治正要用此制度,怎麼能廢!”有人提出對太廟的祭祀由四季減為冬季,曹元用說:“禴祠嘗烝(古四時之祭的代稱,禴指最薄一祭、祠為春祭、烝為冬祭、嘗為秋祭),是一年四季的祭祀,一個都不能少,這是經典禮儀中十分重要的事情,怎麼可以因為吝嗇錢財而廢除利益呢!?”
曹元用
天歷二年(1329年),曹元用代表皇帝到曲阜孔子廟舉行祭祀,回來獻上孔子像及所撰的代祀記,元文宗非常高興。正值太禧宗禋院副使是個缺職,中書省上奏讓曹元用擔任,元文宗不答應,說:“他是翰林院學士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要把他任用在大事情上。”當曹元用去世時,皇帝哀悼很長時間,告訴侍臣說:“曹元用盡忠竭力,現在死了,應當賜賻鈔五千緡(一千文)。”又追封為政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護軍、東平郡公,謚號文獻。濟寧市太白樓、曲阜孔廟、鄒城孟廟,存其撰文碑。
• 《介春堂 》
• 《李白酒樓 》
• 《京都次馬伯庸尚書【一作和趙子昂】韻二首 》
• 《上京次王繼學韻 》
• 《丁卯校藝貢院作》
• 《秋懷 》
• 《題周曾秋塘圖 》
父親:曹宗輔,官德清縣主簿
子嗣:曹偉、曹儀
1974年秋,嘉祥縣梁寶寺公社石林大隊(今屬桐庄公社)社員,在農田建設挖水渠時,於村西距地表兩米左右處,掘出元代通奉大夫曹元用及其夫人郭氏墓誌兩合。
1981年10月,社員在上述位置又發現積炭並將墓頂暴露出土,為了不致於使該墓遭到破壞,1982年5月22日,在嘉祥縣文管所配合下,由山東省濟寧地區派人進行了現場調查和緊急清理。該墓位於嘉祥縣桐庄公社石林村西,東距京杭運河約5公里,南距桑科集大隊約6公里,地勢稍高。
元文宗:曹子貞盡忠宣力。
宋本:力主國文治、嚴科考、革冒濫、唯才是舉。
戴錶元:屬辭庄屈之潔,析理荀孟之達,比事左班之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