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川

林達川

林達川(1912.8.4-1985.11.21),廣東新會人,著名油畫家。1930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35年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居日本長達二十一年,一步步進入日本主流的文化領域,1948年加入日本著名美術團體“一水會”,同年加入東京新構造社。油畫《ハマ山手風景》參加第十一回“一水會”展覽,雕塑《半身像》參加第二回新構造社“連立會”展覽。1949年秋,油畫《窗前景緻》參加全日本第五回美術展覽會,並榮獲該展覽“特選獎”。作品多次參加日本美術展覽會並獲獎,且獲得“無監查”和“依囑”的榮譽資格(“無監查”為畫家送展作品無需通過審查,“依囑”為每回開展覽時作為特邀畫家參展) ,成為戰後日本美術界獲得最高榮譽的華人。

藝術年表


林達川畫作
林達川畫作
1912年 8月4日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獨聯鄉,原名林北滔。父:林家英,母:薛行道。林達川為獨子。其父林家英於1906 年去加拿大謀生,1910年回國成家,后長期旅居國外。1918年 入私塾(學四書五經)
1921年 轉入由鄉里華僑捐款建立的新學堂獨洲小學
1925年 小學畢業,隨父親去香港入九龍錀智中學,後轉海南中學
1927年,初中畢業於廣州海南中學,同年入北平文治高中。
1929年,高中畢業於北平文治高中,同年入北平輔仁大學(天主教會辦)。

三十年代

林達川先生
林達川先生
1930年,考入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為林鳳眠,同學有胡善余盧 鴻基、肖傳玖等)。
1932年,在胡善余等同學去法國留學的影響下,自行決定去日本留學。同年九月隻身從上海搭日本“長崎丸”客輪出國。
同年於東京東亞高等預備學校學習日語,晚間在川端畫校補習木炭素描。在日本期間學習和生活費用靠父親從加拿大僑匯。
1934年3月,考入帝國美術學校,入讀川端畫校,指導教師為藤島武二(1867—1943)。藤島武二是當時日本西畫界最具影響的實力人物之一,在當時日本西畫界享有崇高的聲望。
《上海風景》(1982)49.5 x 60.5cm
《上海風景》(1982)49.5 x 60.5cm
1935年4,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現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雕刻科。在校期間選修洋畫,師從日本一代宗師梅原龍三郎安井曾太郎
1937年 2月,與陳笑蘭(別名陳寶霞)在東京銀座街中央廳西餐館大廳舉行訂婚典禮,同年返回家鄉結婚。
1938年1月,移居香港銅鑼灣,靠開設小型照相館維持生活。
1939年,在岳母勸說與資助下,重回日本繼續學業。同年為完成東京美術學院的學業,通過岳父朋友溫炳臣華僑總會常務理事)介紹在橫濱中華會館供職。

四十年代

日本時期
日本時期
1943年9月,完成雕塑與油畫學業,畢業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
1944年,開始職業畫家生涯。
1945年,因飛機空襲,逃生中全家曾在中華墓地看墓人家避難。
1947年5月,居住在橫濱元町5-195番地,繼續職業畫家生涯從事自己的繪畫事業,並協助夫人陳笑蘭經營文具、化妝品等店。
獲獎作品《窗前的景緻》在日本發行的明信片
獲獎作品《窗前的景緻》在日本發行的明信片
1948年,加入日本著名美術團體“一水會”,油畫作品《ハマ山手風景》參加第十一回一水會展覽,同年加入東京新構造社,雕塑作品《半身像》參加東京新構造社第二回自主連立展。受到木下孝則、有島生馬的指導。
1949年,秋季油畫作品《窗前景緻》(F50號風景)參加全日本第五回美術展覽會,並榮獲該展覽“特選獎”(由當年日本藝術院長兼日本美術展覽會運營會會長高橋誠一郎頒獎,並頒發獎金)。該作品刊登在日本美術雜誌,並印作彩色明信片,為此橫濱華僑界在南京街中華菜館萬珍樓聚會慶祝,並攝影留念。

五十年代

雕塑《半身像》參加東京新構造社第二回自主連立展
雕塑《半身像》參加東京新構造社第二回自主連立展
1950年,在日本美術界繼而又獲“無監查”及“依囑”榮譽稱號。(“無監查”為畫家送展作品無需通過審查,“依囑”為每回開展覽時作為特邀畫家參展)。
同年5月,在東京銀座畫廊舉辦第個人展覽。展出40餘幅風景、靜物、肖像油畫作品。並有部分作品被收藏和出版專輯。該展覽得到華僑總會溫炳臣老先生的策劃協助、並撰寫請柬。
1951年,加入日本美術家聯盟,是當時唯一的中國籍畫家。同年油畫作品《港的遠眺》參加第七回日本美術展覽會。
同年5月在東京銀座畫廊舉辦第二次個人展覽,展出油畫作品《青年》、《路傍》、《雨日》、《自畫像》、《友人像》、《溫翁肖像》、《婦人像》等。
1952年,油畫作品《樓層》參加第八回日本美術展覽會。
《福建風景》54x65cm
《福建風景》54x65cm
1952年至1953年間,在日本著名油畫家木下孝則創辦的神奈川鶴見美術研究所執教。
1953年 8月,與夫人陳笑蘭攜帶子女舉家歸國,同年執教浙江美術學院
1954年,撰寫《為和平,為孩子》一文於“六一”兒童節前夕在杭州日報發表。
1959年,當選為杭州市人大代表,繼續執教浙江美術學院。

六十年代

《麗水石門》(1981)55 x 46cm
《麗水石門》(1981)55 x 46cm
1960年,任杭州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繼續執教浙江美術學院。
1962年,當選杭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繼續執教浙江美術學院。
1962年,加入中國美術家協會
1962年至1964年,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設立方干民、胡善餘、林達川工作室。
1963年 作品《沈家門漁港》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並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入《中國油畫作品選》。
1968年至1970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到波及,下放去桐廬農場勞動,期間創作了大量的小幅油畫作品。

七十年代

林達川舊照
林達川舊照
1970-1980年間,文化大革命後期,各項政策逐步落實,與胡善餘一起頻繁外出寫生,足跡遍及浙江山山水水還赴上海、無錫、廣州、福建海島等地,創作了不少佳作。
1972年,作品《紹興鑒湖》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入《油畫作品集》。

八十年代

林達川畫作
林達川畫作
1981年,作品《黃浦江》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入《油畫風景寫生集 》。
1982年在林達川個展的座談會上,他作了《回顧與展望》的長篇言論,總結了自己的藝術觀,他說: “我們應該使自己所學的油畫藝術和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結合起來,畫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油畫。”
1982年 3月在浙江美術學院陳列館舉辦個人展覽,展出117幅風景、靜物、人物油畫作品,並撰寫《回顧與展望》一文。林達川1980年代創作的作品包括《新疆少女》(1980) 、《庭院》(1981) 、《閩南漁船》(~1980)等。
《白菊花》(1983)紙板油畫 36 x 26cm
《白菊花》(1983)紙板油畫 36 x 26cm
同年 6月由學校組織和黎冰鴻、胡善餘、王流秋費以復等同赴敦煌探索祖國藝術寶庫並深入新疆牧場寫生,為期兩個月。同年加入中國致公黨,並推薦有關人士加入該黨。
1983年,重返廣東寫生,並回故鄉新會縣獨聯鄉。同年受聘為浙江省油畫研究會顧問。
1983年至1985年期間 描繪西湖風景及杭州建設的作品多次被《浙江日報》、《杭州日報》選登,並做專題介紹。
1985年11月21日,因患心臟病醫治無效,與世長辭,享年73歲。

作品


《建設中的友好飯店》(1985)45 x 66cm
《建設中的友好飯店》(1985)45 x 66cm
由於特定的歷史際遇,早期留日畫家的作品散佚嚴重,所幸的是,除早期作品有所散佚外,林氏中、晚期作品檔案由於家屬的倍加珍護,保存甚為完整。
1962年作品《沈家門魚港》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研究紀念活動


《新疆少女》(1980)55 x 46cm
《新疆少女》(1980)55 x 46cm
1990年12月15日—19日,由浙江美術學院、省市美術家協會、省 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協同舉辦的《歸僑藝術家林達川遺作展》在浙江美術學院陳列館展出。並於12月17日下午召開了 林達川藝術研討會。
1994年 10月《林達川油畫集》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
2006年,《大璞不雕-林達川油畫作品集》由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
2008年,《大璞不雕——林達川油畫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2012年,《大璞不雕——紀念林達川誕辰100周年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展出。

評價


林達川展覽
林達川展覽
林達川是國內將印象派的色彩 和東方書寫意味結合得最完美的畫家之一,他將油畫的材質特點與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形態結成了完美的同構。回國后的他已將從日本帶回來的畫風移植到中國土壤上,並且遠超過包括在日本獲獎之作在內的留日作品。他將繪畫的語言歸納為充滿情緒的點線秩序,以實寫虛、無中生有,將西方的點彩技法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而鑄就了中國早期印象派風格的經典意義。
林達川
林達川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稱其為“終身為風景傳神、為山川立像的孤行者。”
2012年《大璞不雕——紀念林達川誕辰100周年藝術展》在浙江美術館的開幕式上,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楊參軍回憶起他在國美讀書時的經歷:“我們讀書時曾在美院看過幾張林達川老師的小畫,當時老實講並不是特別喜歡,因為在那個時代,大家希望看到的都是激情澎湃的巨幅作品,小畫等於是不入流。可是如今看來,這些小作的背後,是林達川老師對東方書寫與印象派色彩的完美結合,這次的畫展,是半個世紀來他被邊緣與遺忘的寂寂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