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一種常見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症性皮膚病
● 英文名稱:Erysipelas
● 又稱:火丹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 丹者,人身忽然焮赤,如丹塗之狀,故謂之丹。或發手足,或發腹上,如手掌大,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有疽之類,不急治,則痛不可堪,久乃壞爛。《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候》
● 以皮膚突然發紅成片,色如塗丹為主要表現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潛伏期2~5天。前驅癥狀有突然發熱、寒戰、不適和噁心。數小時到1天後出現紅斑,並進行性擴大,界限清楚。患處皮溫高、緊張,並出現硬結和非凹陷性水腫,受累部位有觸痛、灼痛,常見近衛淋巴結腫大,伴或不伴淋巴結炎。也可出現膿皰、水皰或小面積的出血性壞死。好發於小腿、顏面部。
丹毒的複發可引起持續性局部淋巴水腫,最後結果是永久性肥厚性纖維化,稱為慢性鏈球菌性淋巴水腫。乳癌患者腋部淋巴結清掃術後由於淋巴淤滯,也易反覆患丹毒。
傷口及破損處的拭子革蘭染色和細菌培養;血抗鏈和血白細胞;下肢丹毒應行足趾間皮屑真菌學檢查;面部丹毒應行鼻旁竇放射線檢查。
應積極尋找可導致致病菌進入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的搔抓、破損或外傷,一旦發現這些皮膚病變應積極治療。最常見、易被忽視而未予治療的易感因素是足癬,可成為細菌進入皮膚的門戶。囑患者勿挖鼻。
● 丹毒病發前多有皮膚黏膜破損,病發無定處,好發於小腿、頭面部。因病發部位不同有不同名稱,如發於軀幹為內發丹毒,發於頭面為抱頭火丹,發於小腿足部為流火,發於新生兒為赤游丹毒等。
● 丹毒患者初起突然惡寒發熱,頭痛骨楚,口渴,納差,后局部出現小片紅斑,進行性迅速擴大,稍高出皮膚,界清,灼熱、觸痛,按壓褪色,鬆手恢復。數日後紅斑由鮮紅變為暗紅,漸脫屑向愈。
● 嚴重者患處可伴有瘀點、瘀斑、水皰;或邊發展邊消退;偶有化膿或皮膚壞死。
● 若患者高熱不退,神昏譫語,煩躁不安則提示毒邪內陷,可危及生命。
● 丹毒總的來說是因患者血分熱盛,火邪侵襲,郁於肌表;或皮膚破損,毒邪乘隙而入,郁滯肌表;或胎熱火毒而發病。
● 不同部位的丹毒,病因病機會有所差異,頭面部的多夾風熱,軀幹部多肝脾鬱火,下肢部多夾濕熱。
1. 系統治療:首選青霉素,療程10~14天。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複發性丹毒患者在淋巴管炎的活動期間,大劑量抗菌藥物治療有效,但需要繼續以間歇性小劑量維持較長時間以取得完全效果。
2.局部治療:皮損表面可外用各種抗菌藥物。加壓治療可減輕淋巴水腫,有助於預防複發。可輔以物理療法,如窄波紫外線照射等。
3. 外科療法:對以上治療方案無效的持續性硬性水腫,可推薦用整形外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