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一種常見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症性皮膚病

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而引起的急性炎症,好發於面部及下肢。女性多於男性,而男性與女性相比年齡更輕。

簡介


● 英文名稱:Erysipelas
● 又稱:火丹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古籍摘選


● 丹者,人身忽然焮赤,如丹塗之狀,故謂之丹。或發手足,或發腹上,如手掌大,皆風熱惡毒所為。重者亦有疽之類,不急治,則痛不可堪,久乃壞爛。《諸病源候論•卷之三十一•丹毒病諸候》

名詞解釋


● 以皮膚突然發紅成片,色如塗丹為主要表現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臨床表現


潛伏期2~5天。前驅癥狀有突然發熱、寒戰、不適和噁心。數小時到1天後出現紅斑,並進行性擴大,界限清楚。患處皮溫高、緊張,並出現硬結和非凹陷性水腫,受累部位有觸痛、灼痛,常見近衛淋巴結腫大,伴或不伴淋巴結炎。也可出現膿皰、水皰或小面積的出血性壞死。好發於小腿、顏面部。
丹毒的複發可引起持續性局部淋巴水腫,最後結果是永久性肥厚性纖維化,稱為慢性鏈球菌性淋巴水腫。乳癌患者腋部淋巴結清掃術後由於淋巴淤滯,也易反覆患丹毒。

實驗室檢查


傷口及破損處的拭子革蘭染色和細菌培養;血抗鏈和血白細胞;下肢丹毒應行足趾間皮屑真菌學檢查;面部丹毒應行鼻旁竇放射線檢查。

疾病預防


應積極尋找可導致致病菌進入的皮膚病變如濕疹的搔抓、破損或外傷,一旦發現這些皮膚病變應積極治療。最常見、易被忽視而未予治療的易感因素是足癬,可成為細菌進入皮膚的門戶。囑患者勿挖鼻。

百科解讀


臨床特點

● 丹毒病發前多有皮膚黏膜破損,病發無定處,好發於小腿、頭面部。因病發部位不同有不同名稱,如發於軀幹為內發丹毒,發於頭面為抱頭火丹,發於小腿足部為流火,發於新生兒為赤游丹毒等。
● 丹毒患者初起突然惡寒發熱,頭痛骨楚,口渴,納差,后局部出現小片紅斑,進行性迅速擴大,稍高出皮膚,界清,灼熱、觸痛,按壓褪色,鬆手恢復。數日後紅斑由鮮紅變為暗紅,漸脫屑向愈。
● 嚴重者患處可伴有瘀點、瘀斑、水皰;或邊發展邊消退;偶有化膿或皮膚壞死。
● 若患者高熱不退,神昏譫語,煩躁不安則提示毒邪內陷,可危及生命。

病因病機

● 丹毒總的來說是因患者血分熱盛,火邪侵襲,郁於肌表;或皮膚破損,毒邪乘隙而入,郁滯肌表;或胎熱火毒而發病。
● 不同部位的丹毒,病因病機會有所差異,頭面部的多夾風熱,軀幹部多肝脾鬱火,下肢部多夾濕熱。

治療

1. 系統治療:首選青霉素,療程10~14天。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大環內酯類抗菌藥物。複發性丹毒患者在淋巴管炎的活動期間,大劑量抗菌藥物治療有效,但需要繼續以間歇性小劑量維持較長時間以取得完全效果。
2.局部治療:皮損表面可外用各種抗菌藥物。加壓治療可減輕淋巴水腫,有助於預防複發。可輔以物理療法,如窄波紫外線照射等。
3. 外科療法:對以上治療方案無效的持續性硬性水腫,可推薦用整形外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