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農業

發展農村集體濟的新型實體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

“網際網路+”代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也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徑、新方法。

“網際網路+農業”是一種生產方式、產業模式與經營手段的創新,通過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對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等農業產業鏈環節產生了深遠影響,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以“網際網路+農業”為驅動,有助於發展智慧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名詞定義


網際網路+”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網際網路平台,讓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網際網路+農業”就是依託網際網路的信息技術和通信平台,使農業擺脫傳統行業中,消息閉塞、流通受限制,農民分散經營,服務體系滯后等難點,使現代農業坐上網際網路的快車,實現中國農業集體經濟規模經營。

新模式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是為了支持、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和行為,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合作社是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為成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
鄧小平1990年提出:中國農業的改革和發展會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就是發展集體經濟。
2012年,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選擇部分省份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
2016年中央財政發布《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的指導意見》選擇13個省份開展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支持村集體領辦合作社發展新型實體經濟——“網際網路+合作社+村集體”。
“網際網路+合作社”新型農業服務體系,是由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大戶和生產者參與經營,依託網際網路平台,共同開展信息服務助農“種對、賣好”,技術服務助農“高產、高效”,購銷服務助農“省錢、賺錢”的互助經濟組織,消費分紅,入股創業,謀求成員共同利益,服務成員增收致富。
可以看出,“網際網路+合作社”是發展農村集體濟的新型實體,是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的有效載體,也是未來農業的大趨勢之一。

對農業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積聚了豐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基礎。然而,千百年來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從業人員數仍然占我國農業人數80%以上,並且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網際網路+”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影響深遠。一方面,“網際網路+”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網際網路+”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網際網路+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網際網路+”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基本方向。“網際網路+”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網際網路+”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網際網路+”基於開放數據、開放介面和開放平台,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於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網際網路+”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網際網路+”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範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網際網路+”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網際網路+”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基於“網際網路+”的“生態協同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網際網路+”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網際網路+”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網際網路+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其他


3月28日,第二屆湖南省網際網路農業高峰論壇在長沙舉行,吸引了全國各地100餘名“新農人”參與。網際網路+農業有些什麼樣的想象空間?關注相關內容,筆者有一些思考。
網際網路+農業於電商而言,拓展了發展空間。近來,一張流傳於網上的照片,直觀地展現了各大電商在農村的布局:某村莊房屋的外牆上,兩幅巨大的牆體廣告“針鋒相對”,一邊是“生活想要好,趕緊上淘寶”,另一邊則是“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京東”。各大電商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在農業領域大展拳腳,看重的無疑是“農產品網上賣”的巨大市場空間。
網際網路+農業於農戶、消費者而言,增進了互聯互動。種子是否健康、施肥是否適量、採摘是否科學……消費者通過網際網路與農戶溝通,質量靠得住的農產品能夠得到更快、更廣的傳播推廣,用戶安心又放心,農戶省時又省力,實現了互利共贏。
網際網路+農業於農企而言,是重大發展機遇。網際網路的存在讓農企根據銷售來組織生產,相當於對產業鏈全要素進行重組,這讓“靠天吃飯”的農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產品銷售風險。網際網路的開放、快速、傳播特性,則將倒逼著農企更加註重品牌、特色,挖掘文化內涵,樹立起農業“百年老店”的形象。
當然,網際網路+農業改變的,遠不止這幾方。只有讓科研院所、行業協會等其他各方都積極參與進來,產業鏈上下左右聯動,才能實現信息和資源的無縫對接,形成共融共通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