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古道距石家莊30公里,井陘縣城向徠東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鐵路倚其而過。
秦皇古道是中國僅存的古道陸路交通道路的實物,是秦始皇車同軌歷史的實物佐證。在古道邊留下的我國僅存的古代遞鋪的古建築,是中國古代驛傳建築中一個重要的類型。
秦皇古道
這裡關山環立,地勢險要,是山西、陝西通京的交通要衝,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驛道長約百里,貫穿太行山、建在山嶺溝谷中。這條古驛道的歷史可追溯到秦代,曾是古代燕趙通向秦晉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晉兩省的咽喉所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修築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驛道,
井陘古驛道就是當時的主幹線上的重要一段。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伐趙之戰;公元前204年漢將韓信以少勝多的
背水之戰;公元756年唐將郭子儀、
李光弼殲滅叛將
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亂;公元1900年清將
劉光才打響抵抗八國聯軍的庚子大戰等等戰例都發生在這裡。
這條古驛道能完整無損的保存下來,是因為清末修築正太路線,這條險惡、難行的地段就漸漸地被人遺忘了。
古驛道周遭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的保存完好的清代驛輔為研究中國古代郵政、公路史提供了重要物證,現有的幾十里長的庚子長牆,記錄著中國軍民抗擊外國入侵的雪恥史。
秦皇古道
通向古道的上行石路比較
陡峭,路邊保留著或立或卧、殘缺不全的石馬、石獸,以及明清兩代文官武將的石像。繞過一個山口,一座雄關豁然出現,這就是扼守古驛道的東天門,門匾上題有“西通秦晉”四個藍底金字。東天門是一座關城,分東閣、
西閣,兩閣相距不足50米。南北兩峰直插兩閣,渾然成為一體,閣在正中如同兩把鐵鎖,牢牢地封鎖著關隘。接近關城,古驛道漸漸出現了。兩行車轍痕從門洞下穿過,又長又深,足足有50厘米,深深地鑲嵌在厚厚光滑的基岩路面里。鋪路方石呈淡淡的青色,歷經多少的車輪碾軋、馬蹄踩踏、風雨侵蝕,石塊已經變得光滑如鏡了。
路面上每隔20米左右便砌有一道高凸而起、近30厘米厚的石檻,這一道道石檻是供重車上坡時停歇和沿坡緩慢下滑而設的石坎。由此可想像出當年的輜重車通過這段路時有多麼艱難、多麼危險。
城樓下有一段基岩石面,明顯的低於兩頭。這是由於在長年的車輛碾軋下,車痕深到一定程度阻礙了通行,又因有城關在上不能翻修,只好將其剷平,無奈新的車痕形成又繼續阻礙通行又要剷平,周而復始,路面自然要降低了。即使這樣,現存的車轍痕也有30多厘米深。
秦皇古道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來說,各地的車輛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軌道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也就是由此以致城樓路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轍痕。2、秦始皇第五次巡遊
秦始皇的第5次出巡在公元前210年10月動身,11月到達湖北、湖南,遙祭虞、舜,在長江乘船東下,經安徽、江蘇折入浙江杭州,東去紹興,登會稽山,祭大禹,刻石頌其功德,然後向北再次到山東,又登泰山、鐸山,下山去曲阜,此後便感身體不適,到7月行至河北廣宗縣沙丘時病情加重,終至身亡。隨行的趙高與胡亥、李斯共謀,秘不發喪,匆匆起程,在屍體旁放置臭魚,以掩蓋屍體臭味,一到咸陽便發動
宮廷政變,逼太子扶蘇自殺。當時秦始皇死後便經由此道。
秦皇古道
從北京自駕車沿京深高速到石太高速出口轉石太高速,在石太高速4號口下道經
井陘縣城向東北4公里即到。
石家莊地處中緯度亞歐大陸東部,臨近渤海,但受亞歐大陸的影響很大,氣候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和風現象顯著,四季分明。冬季南北溫差很大,夏季普遍高溫。因此秋季出遊最為適宜。
對佛徠教文化感興趣的可以參加佛教文化二日游。
秦皇古道
河北菜在北方食文化以咸為主、粗獷大氣的基礎上,兼收
八大菜系的一些特點,擅長爆、炸、炒,注重色、香、味、型。這裡的狗肉全席、
金毛獅子魚、
黃瓜宴、
菊花魷魚,是深為顧客喜愛的名菜。地處石家莊市解放路東端的
燕春樓飯莊就以經營河北風味的炒菜聞名。
石家莊是中國北部的重要城市之一,商業相對繁榮。各大商場商品琳琅滿目,逛逛商場,兜兜馬路定會把旅途的疲憊一掃而光。
棋子饒餅、
鮮花玫瑰餅、
煎碗坨、
槐茂醬菜、
拉花、花燈風箏、木雕、常山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