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甘肅省國營八一農場的結果 展開

甘肅省國營八一農場

中國國有農墾大型企業

甘肅省國營八一農場地處河西走廊中段的金昌市境內。農場原是蘭州軍區800名轉業軍官於1958年於戈壁荒原上創建的國營機械化農場。農場現擁有土地83萬畝,耕地18萬畝,資產總額3億元。全場現有總人口1.3萬人,職工5372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00多人。生產經營的主要產品有啤酒大麥、啤酒麥芽、啤酒花、蓖麻徠、苜蓿草產品、食葵、黑瓜籽、棉花、果品等。經過四十多年的開發建設,農場現已發展成為一個農工商綜合經營的國有農墾大型企業。

發展歷程


甘肅省國營八一農場 2張
甘肅省國營八一農場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農場較早地走向市場,較早地進行了經營機制改革,同時企業處在短缺經濟、賣方市場、優惠政策支持等條件下,農場產值、銷售收入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高速度發展。近幾年農場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競爭主體的要求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以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創立新的發展基礎為基本指導方針,開拓企業發展前景,使企業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八一農場場長:石懷仁“九五”以來農場以面向市場,發揮優勢,以重點項目帶動全局,集中力量抓主抓重搞活主體,提高市場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的戰略方針,指導經營全局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

地理位置

農場位於東經101°04′35″—102°43′27″,北緯37°47′21″—38°39′38″,海拔1360米—2520米。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和較好的農業基礎設施。按自然條件可分為三個片區,即西河灌區、東河灌區、井灌區。井灌區耕地面積10萬畝,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地下水資源豐富,灌溉便利。場內共有35kv變電所3座,總容量為22000KVA,機井598眼,農業機械總動力25000KW,農田水利防滲渠道310公里,場區沙石道路250公里。

公司業務


甘肅省國營八一農場 2張
甘肅省國營八一農場
一是力促骨幹工業發展。對農場控股經營的金昌水泥集團成功的實施了第三次技術改造,生產能力由10萬噸提高到60萬噸,使其成為甘肅河西走廊最大的硅酸鹽水泥生產企業,農場年利潤保持在500萬元左右;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麥芽廠實施技術改造,生產能力擴大到3萬噸,成為甘肅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麥芽廠,年利潤達到860萬元。兩個骨幹工業企業的技術改造年增銷售收入近7000萬元,年增利潤近1000萬元。
二是著力農業綜合開發和結構調整。近年來,農場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硬化渠道,建設防風治沙林,使農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特別是在農業生產條件比較好的井灌區收復棄耕地5萬畝,並克服資金困難,實施電、渠、林、路配套,在短期內形成生產能力,增加銷售收入2000萬元。
三是重視科技推廣。農場成立農業科技開發示範中心,並在全場形成新品種,新種類試驗推廣網路。在啤酒大麥新品種試驗推廣和先進科技措施應用,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和提高產品質量上發揮關鍵作用。麥芽廠在優質麥芽生產工藝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麥芽優級率達到80%以上,被金昌市授予“科技先導型企業”稱號。水泥廠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實施固廢利用攻關,固廢利用率達到55%,降低了成本。在市場競爭激烈,售價下降的情況下保證了利潤,並享受了免稅政策,提高了效益。
四是加強營銷。在強調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的同時,加強了營銷創新。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農場通過轉變營銷觀念、改革營銷體制、創新營銷方式,使農場主產品銷售率和貸款回收率均達到90%以上。為農場改革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是深化改革轉換機制。積極推進多元化投入。在重點項目建設上實行多元化投入的政策,各單位和職工個人投入達4000多萬元,其中職工個人投入2000萬元;積極參股企業集團。農場以1400萬股參股組建莫高集團。農場以水泥廠為骨幹,參股金昌水泥集團,並以51%的股份實行控股經營;農機具、小商業網點全部拍賣給職工個人實行個體經營;精減非生產經營人員30%,組建科技、營銷實體或實行承包經營。
六是發揮了國有農場的示範帶動作用,農場從作物優良品種引進、推廣、種植技術、農產品流通及加工等方面輻射周圍農村,有力地促進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展思路:發揮本地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優勢和充分利用無污染、無公害綠色產品生產環境,抓好“四個產業項目”(優質啤酒原料產業、農業產業化項目、生態農業項目、水泥集團技改項目)、“四個基礎工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程、節水工程、農網改造工程、資金保證工作),深化五個方面改革(改制轉機增強企業活力、改革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人事制度、加大社會保險改革、建立有效的監督約束機制),使農場為“西部大開發”和“再造河西”戰略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加入WTO,農場發展的空間將更加廣闊。我場全體幹部以飽滿的熱情,衝天的幹勁,搶抓機遇、迎接挑戰,面對入世巨變衝擊。

技術含量

農場具徠有較強的技術力量和專門的科研機構,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66人,其中高級職稱7人,中級職稱136人,初級職稱223人。農場設有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專門從事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