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柔聖母廟

坤柔聖母廟

坤柔聖母廟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吉縣城東北8公里謝悉村土垣上。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始建於宋天聖元年(1023年),現存建築建於元代,年久失修已頃塌。1996年,在城南掛甲山上又依1:1之比例仿建了一座,面寬進深各3間,結構極為巧妙,整個建築基本不用釘、鉚等固定物,建造工藝為古之少有。

簡介


坤柔聖母廟
坤柔聖母廟
坤柔聖母廟又名皇天后土廟,或可以直接稱為後土廟。是祭祀土地的場所,是百姓祈求雨水、祈求農業豐收、子孫滿堂的場所。坤柔聖母廟裡供的是後土娘娘,民間也俗稱娘娘廟。
《辭海》對於後土的解釋有三:
一為古代對大地之稱,與“皇天”對舉。
二為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壇。
三是古代掌管有關土地事務的官。

建築


坤柔聖母廟
坤柔聖母廟
始建於宋天聖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慶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現存坤柔聖母殿為元代遺構。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殿內減柱造,四根金柱移於次間,柱頭施大雀替,額枋兩層,分置上下,形成井字形梁架。下層設抹角梁,上層施欄額和普柏坊,前後檐及兩山由爬梁承托荷載,中心由斗拱挑承著垂蓮柱,結成疏朗的藻井,結構之奇巧,為中國古代建築中所少見。

歷史


遠古時期,人類看到土地具有滋生萬物的功能,便產生了“土地是滋育萬物生靈的基礎”的認識。於是人們像敬重帝王一樣的敬重土地,並在土字前邊冠以帝王之辭“后”。正如杜預所註:“土為群物主,故稱后也。”這一時期人類對於土地的崇拜是出於對土地負載萬物、滋育萬物能力的頂禮膜拜。人們將土地滋生萬物的能力與女性的生殖能力想聯繫,將後土塑造成女性的形象,即“地母”。
隨著社會的發展,母系氏族社會逐步瓦解,人類歷史的發展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後土在這一時期由女性神轉化為男性神,並與具體的歷史人物聯繫到一起。西漢政權鞏固后,漢武帝開了由國家統一祭祀後土的先例,並把它作為定製。此後,歷代封建王朝皆把後土列入祀典,使其成為與皇天上帝相對應的、總司大地的大神。這一時期的後土崇拜主要是對土地的自然屬性和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力的膜拜。土地成了有地域、有民族的一方土地神祗,被稱為土地爺、土地公、後土神以及後來演變出的城隍等。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劉徹在雍舉行祭祀皇天典禮后,詔令在汾陰睢上建立後土祠,並在14年間(前113年——前100年)先後6次親自祭祀後土,與祭祀皇天之禮相同。
坤柔聖母廟
坤柔聖母廟
值得一體的是,由於西漢時陰陽哲學的影響,人們認為開天劈地之後,清氣上升為天,濁氣下降為地,天陽地陰,天父地母,因此人們就把後土塑造為女神,與皇天相對稱。漢代以降的漫長歲月中,後土神均以女性的形象出現。又如:公元433年,北魏遺官去今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舊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後土”,天為陽,地為陰,帝與后相對應。後來後土為道教所吸收,列為四御之一,其中承天啟效土地祗即後土,後土成為主管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的女神,稱為後土娘娘。後土祠正殿楹聯:“后配六合之天至上至尊聖德自應崇代代,土為萬物之母資生資育世人所以稱娘娘。”,為遊客很好了闡釋了“後土娘娘”的含義。

宗教


坤柔聖母廟
坤柔聖母廟
後土信仰因為其內涵的原始性、包容性而形成其複雜性。後土在民眾生活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並且其職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變化。在人類社會早期,後土是承載萬物、孕育萬物的大地神靈,是萬物之母,保證豐產是其的主要職能。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後土神的自然屬性逐漸被社會屬性所取代,轉變成與管理社會專門事務有關的人格化的神靈。如共工之子句龍就是管理土地的官員,被尊為後土神。封建社會前期,後土由封建帝王專門祭祀,並作為尊天敬地、美報神靈的對象,統治者紛紛祭祀於汾陰後土祠,證明自己統治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後土神靈起著維繫封建統治的作用。
同時,由於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男性擔負著生產勞動、贍養老人、生命傳承等權利與義務,民眾的求子熱情始終不減,給後土神(女性神)又附加了掌管生育的職權。漢族自古有土葬之俗,人死後埋入地下,所以民間認為人死入土就投入後土的懷抱。這種觀念又導致了大地之神後土又是幽冥之中靈魂世界主宰的說法。進入現代文明社會以後,民眾生活日趨豐富,利益訴求逐步趨於多樣化,後土神被塑造成了有求必應、無所不管的全職神靈,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難題都可以求助於她。後土神的主要職能已經由主管土地變為主管生育送子,此外,保佑風調雨順、土地豐收,保障人們平安健康,懲惡揚善、伸張正義,招財進寶也在她職能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