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陽國
今山東省棗莊市的古國
逼徠陽國,在今山東省棗莊市南,台兒庄區澗頭集西南約2.5公里處張山子鎮境內城裡村郊。逼陽國在歷史上默默無聞,因為其微,史籍資料對其記載很少,只有《左傳》等史書,僅有春秋十三國大戰逼陽國一事留於青史。逼陽國為妘姓國,又稱傅陽國。祝融的後裔,始封君為祝融之孫(或言第四子)求言。夏商時期有存,周時相沿,後為13國諸侯討伐。
逼陽國
魯襄公十年(前563年)四月初,晉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魯襄公、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世子光,會吳王壽夢於柤(今江蘇邳州西北泇口),商討聯盟伐楚等軍政大事。晉國大將荀偃、士匄(丐)以逼陽國親楚為由,堅決請求攻佔,將其贈給宋國大夫向戎作封邑,以期打開伐楚的通道。晉國主將荀罃則以逼陽“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為由予以反對。但是荀偃等人堅決請戰,並立下軍令狀。於是,13國諸侯聯軍金戈鐵馬殺、旌旗蔽日地殺向逼陽,於四月初九兵臨城下實施了包圍。
據傳,逼陽子妘豹聞訊急就迎敵。為了不戰而屈敵之兵,部署了一個疑兵之計:將城內的土山用金燦燦的小米將其覆蓋,遠遠望去就是一座碩大的米山,讓敵軍以為城內儲備豐足,易於堅守,便渙散鬥志,退兵而去。晉國主將荀罃深為疑惑,便拈弓搭箭,對著“米山”連射3箭,箭頭全都滑落下來,斷定“米山”非米:“此乃石山,是為疑陣,不足為慮!”於是下令13國諸侯聯軍合力攻城。
在一鼓作氣、一連數日的攻伐戰中,守軍英勇頑強抗擊來犯之敵,聯軍攻勢凌厲但卻無法破城。適值魯國孟氏的家臣秦堇父押送糧草來到前線,逼陽君大智大勇,以攻為守,果斷下令打開城門出兵襲擊了魯軍輜重。秦堇父率狄虒彌等將士順勢攻入城內。守軍急落內城懸門,意欲困住入城魯軍分而殲之。魯軍識破,急令撤兵。剛剛攻至門下的魯國陬邑大夫叔梁紇(孔子之父)情急之中力挺千鈞,一雙臂腕死死托住了急速下落的巨大閘門,為魯軍將士撐起了一條逃生通道。
逼陽國
諸侯之師對圍困逼陽城久攻不下。“水潦將至,懼不能歸,請班師”,當初力主興兵的荀偃、士匄二將以此為由請求退兵。主將荀罃聞之大怒,抄起面前的几案(又說為弩機)砸向他們:“7天之內不能攻克逼陽城,就要你們的腦袋!”於是,諸侯之師五月四日再度組織攻城。荀偃、士匄身先士卒,雖然城上矢石如雨,亦全然不顧。逼陽城中,雖將士人人奮勇,但終因寡不敵眾,於五月八日城破國亡。
從四月初九到五月初八,逼陽國以小小彈丸之地,力敵13國重兵,前後鏖戰29天,譜寫了古代戰史上的一幕壯舉。
逼陽國
逼徠陽國的國姓。《世本》云:“逼陽,妘姓,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之後。”至於何時所封,初封何人,史無可考。《國語·鄭語》曰: “妘姓鄔、鄶、路、逼陽,曹姓鄒、莒皆為守衛,或在王室,或在夷狄”。《嶧縣誌》記載:“逼陽,妘姓國,彭祖弟陸終第四子求言封此”、“逼陽城:縣南五十里,古妘姓之國,祝融之孫陸終第四子求言封於逼陽,後為晉所滅。後漢為傅陽縣,屬彭城”、“逼陽城在運河南,即左氏‘城小而固’者也。城周十餘里,中據土山,外建六門,東門外高冢累累,則傳為逼陽君墓也”。
彭祖,《辭海》說:“彭祖,姓篯,名鏗,顓頊玄孫,生於夏代,至殷末已七百六十歲(一說八百歲)。善調雉羹以事帝堯,為堯讚美。”遂封於彭,“為大彭氏國”。清初學者孔廣森《列子·力命篇》注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大彭歷事虞夏,於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篯不死也。”據此推知,彭祖與逼陽國君求言既然兄弟,就應是同時代人。所以,逼陽國的始建大體應與大彭氏國相當,應為夏末商初。至春秋時期,逼陽國為子爵。
逼陽城南依群山,東有龍河古道。城周長3293米,當地有“九里單八步”之說。城址南北長、東西短,大體呈長方形。城中西南隅有小山,俗稱“米山”。西北部有村莊,名城裡村。其餘皆為農田。殘牆北部明顯,系因清代農民義軍加高舊牆,築起了逼陽圩。現北牆高出地表4~5米,底寬20餘米,整個城跡輪廓清晰可見。
故城內及城外東部,地面散見許多陶片,以灰陶為主,多為豆、罐、盆之類。陶器除素麵外,有的飾有繩紋、凹凸紋。出土文物有磚、板瓦、瓦當、鐵渣、銅劍、銅鏃、銅印等。石器也偶有發現。清光緒《嶧縣誌·雜記》:“嶧地古陶頗多,而以逼陽磚為甲,其制古拙,無文,長尺有餘,寬半之,質堅,重逾於金石。人得之以為硯,付手民治之,鋒刃不能入也。”故城南,群山之陰,古墓成群,常有畫像石出土。
1992年,區文物管理部門在逼陽故城裡的米山東側實施了歷時46天的搶救性發掘,共發掘墓葬4座,出土文物51件(套)。1994年,市、區文物管理部門聯合對逼陽故城進行了歷時52天的勘探,找出了故城內的宮殿、居民區、墓區和作坊、冶鐵等遺址。逼陽國故城內外及南部山陰,常有各種豆、罐、盆之類陶片散見,還有磚、板瓦、瓦當、鐵渣甚至楚貝幣、銅劍、銅鏃、銅印和石器等物偶現。
200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隊與當地文物部門合作,又於夏季和秋季兩次對故城遺址進行了考古鑽探調查。經實地測量,該城為長方形,其周長大約是3400餘米。城東門與南門的門道寬度皆不及4米,可通行寬度都在3米左右。西城門設於西城牆偏北段。鑽探表明在西城門內地表下可能是當年的古河道,城外四周原有護城河。城北居中處有一近方形的宮殿基址,該基址略高出周圍地面。其向西仍延續至西城牆,可能為宮殿附屬建築遺存。現今地面殘存的城牆牆體以北城牆保存得最好。逼陽城的老牆是磚質的。如今這段城牆遺跡,是清朝咸豐年間為了防備戰亂與土匪的襲擾,城裡村村民自發摶土在老城牆基礎上加固加高而成,人稱逼陽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