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牧

宋代官吏

劉牧(1011-1064年),字先子,號長民。宋代杭州臨安(杭州)人,後為西安(浙江衢州市衢江區)人。曾任兗州(山東兗州)觀察推官、大理寺丞廣南西路(桂林)轉運判官、湖北路(湖北)轉運判官、尚書屯田郎中等職。劉牧易學的形成對象數易學乃至整個易學有著重要的意義。

人物生平


劉牧(1011-1064年),字先子,號長民。原杭州臨安(杭州)人,后因祖父劉彥琛為吳越王將,“有功刺衢州,葬在西安”(王安石《劉君墓誌銘》,見《王文公文集》卷九五),故又為西安(今浙江衢縣)人。他“少則明敏,年十六求舉進士不中”,(同上)故買書閉門讀之,再考而為舉首,調任衢州軍事推官。后在范仲淹富弼等推舉下,曾任兗州(今山東兗州)觀察推官、大理寺丞、廣南西路(今桂林)轉運判官、湖北路(今湖北)轉運判官、尚書屯田郎中等職。

社會評價


劉牧一生治盜賊,平叛亂,政績顯著。宋介石評價他治理館陶之時說:“若夫行乎仁義,使百里之內咨而嬉,癯而肥,瘡而良,匱而昌,茲縣令之事也。先之固能行之矣。”(《徂徠先生文集》卷十八)他為官極為清廉,“於財物無所顧計”,以至“家貧無以為喪,自棺槨諸物皆荊擊士人為具”,但是他才學雙全,為當時人所讚頌。《宋元學案稱:“先生既優於學,優於才,又為范、富二公所知,一時士大夫急譽之。”(卷二)學術上曾拜范仲淹為師,致力於實學。在任兗州觀察推官時,“又學《春秋》,於孫復與古介為友”,“從學於泰山之間”,屬宋代泰山學派,被《宋元學案》列入“泰山學案”中。其易學師承范諤昌,傳陳摶河洛之學。《宋元學案》云:“先生又受《易》學於范諤昌,諤昌本於許堅,堅本於种放,實與康節同所自出。”《東都事略 儒學傳》云:“陳摶讀《易》以數學授穆修,以象學授种放。放授許堅,堅授范諤昌。”《宋史朱震傳》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從以上記載看,劉牧易學淵源師承分明,當來自道家。

主要著作


清代朱彝尊《經義考》載其易學著作有:《卦德通論》一卷(《紹興書目》作《統論》),新注《周易》十一卷(《紹興書目》作十卷),《周易先儒遺論九事》一卷,《易數鉤隱圖》一卷(《讀書志》、《紹興書目》作三卷)。其門人“秘(吳秘)上其書於朝,黎獻(黃黎獻)序之”(《宋元學案》卷二)。其易注今不傳,而《易數鉤隱圖》保存在《道藏 洞真部 靈圖類》。其生平事迹主要見王安石撰寫的《墓誌銘》、《宋元學案》、《宋史翼》。

學術貢獻


劉牧易學的形成對象數易學乃至整個易學有著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通過批判玄學易,糾正了易學發展中長期存在著忽視象數、義多浮華的問題。其二,通過對易數的闡發和改造,復活了象數易學。劉牧易對當時及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於劉牧易學屬於泰山學派,與當時政治上反對新法,強化封建政權和理學強調道統相一致,故為當時學界所推崇。晁公武云:“仁宗時,言數者皆宗之,慶曆初吳秘獻其於朝,優詔獎之。”(《郡齋讀書志》卷一)不僅如此,隨著理學的發展和它在中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中的地位的確立,劉牧的象數易學成為易學研究的一個焦點,“黃黎獻作《略例隱訣》,吳秘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發明牧 說,而葉昌齡則作《圖議》以駁之,宋咸則作《王劉易辨》以攻之,李覯復有《刪定易圖論》,至蔡元定則認為與孔安國、劉歆所傳不合,而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朱子從之,著《易學啟蒙》,自是以後,若胡一桂、董楷、吳澄之書宋朱蔡,牧之圖幾於不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二)一直到清,關於劉牧之學的研究仍然很盛行,當然主流是持否定態度的,可見劉牧的圖書之學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