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

國家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之一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是國家首批13個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之一,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資源豐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數民族地區的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2010年3月,國務院批複《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試驗區建設發展由地方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

試驗區主體為素有“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規劃面積25.6萬平方公里,地處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往的中心地帶,向西可至西亞,向南直通南亞,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戰略通道和開放門戶,也是西北地區最具投資空間和發展潛力的區域之一。

試驗區規模


柴達木地區佔地25.6萬平方公里,土地大多為鹽澤、戈壁等未開發利用地,是國內面積最大、唯一一個布局在涉藏的循環經濟試點園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循環經濟園區。根據《規劃》,到2020年,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將努力建設成為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
試驗區礦產資源富集,累計發現各類礦產86種,產地1050處,具有類型全、品位高、組合好和產業關聯度強的特點。已探明儲量的礦產57種,上儲量表的礦產48種,佔全省的55%,佔全國的28%。現有礦產地281處,其中大型礦床72處(內含特大型礦床22處),中型礦床61處,小型礦床22處。

發展意義


柴達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顯著的特點:
維護國家生態屏障
青海省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最重要、影響範圍最大的生態區域。這個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是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最具有活力的地區,承擔著支撐青海省經濟社會發展、保護三江源、支援西藏建設的重任。但這個地區生態系統又十分脆弱,生態環境的敏感性和不穩定性又十分突出,環境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在這樣的地區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自然環境,發展循環經濟是惟一的現實選擇。
“三江源”保護離不開國家支持,青海省也承擔著艱巨的任務,責任重大。但從地區經濟發展看,青海省4個屬於“三江源”生態保護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均為青海省欠發達地區,地廣人稀、遠離經濟中心,自我發展能力十分有限。試驗區作為青海主要的經濟發展區,資源相對富集,產業發展的聚集優勢明顯,具備工業發展的優勢條件,一直是青海省地方財政重要來源區,承擔“三江源”地區移民安置任務,擔負青海省地方實施“三江源”保護主要財力支撐的重任。大力推動試驗區的循環經濟建設,不僅會有力地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健康發展,而且會極大地支持“三江源”生態環境的保護。
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試驗區是青海省主要的經濟發展區,也是我國西部重要的資源開發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地處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試驗區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該地區在資源開發、工業發展尚處於起始階段,我們將循環經濟的理念體現在規劃、建設、管理等各個方面,著力構建循環經濟的產業體系,可以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增長方式。
從試驗區資源條件看,該地區資源富集,資源組合好,關聯度強,具備構建以鹽湖特色優勢資源為主導的區域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條件,能夠支持資源、產品、產業多層次的區域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建設。推進試驗區循環經濟發展,有利於促進資源集約化程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降低因礦產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實現區域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該地區具有資源品種多、組合好的特點,有利於區域性大規模整體開發、多產業集群聯動發展循環經濟特別適合構建循環經濟的產業體系。發展前期,試驗區產業發展模式較為粗放,多系採集和挖掘業,產業關聯度不高,產業鏈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多為初級產品,多種有用成份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以試驗區為載體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資源的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延長產業鏈,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資源精深加工和橫向擴展相結合的循環工業體系,優化產業結構,是提升試驗區產品產業競爭力、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穩定
試驗區處於青、甘、新、藏四省區交匯的中心地帶,是維疆援藏戰略要地和重要門戶。同時試驗區與省內及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在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民族和共同的宗教信仰,特別是青海省內宗教文化活動的特殊地位,對周邊地區的宗教文化活動具有深遠而特殊的影響,使其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特殊經濟文化圈。實現試驗區的可持續發展,對促進青海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鞏固維疆援藏戰略地位,確保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和諧共處、共同進步,維護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意義。
經濟社會發展地位
從資源條件看,試驗區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占青海省總價值的95%。在已探明的各類礦產中,鹽湖礦產具有突出地位,鉀鹽、鎂鹽、鋰礦、鍶礦、芒硝、化肥用蛇紋岩、石棉等7種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保有儲量在全國名列前10位的主要礦種有24種。石油、天然氣、鉛鋅、鈉鹽、天然鹼、溴、碘、銣、銦、硼、制鹼石灰岩、硅灰石等礦產在全國也居一定地位。
從產業基礎看,隨著試驗區資源開發的區域和領域不斷拓寬,資源的綜合利用能力不斷提高,優勢特色工業體系正在形成,初步奠定了把柴達木地區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鉀、鈉、鎂、鋰、鍶、硼等系列產品生產基地和國家主要的天然氣化工初級產品生產地的基礎。
從經濟總量看,圍繞優勢資源開發,目前試驗區創造了全省48%的工業增加值、40%的地方財政收入,根據青海省發展要求,未來將承擔全省一半以上的經濟發展總量,成為支撐全省實施“三江源”保護的主要經濟來源和財力地區,肩負加快帶動全省區域經濟發展、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提供財源的重任。

工業園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重點建設“一區四園”
以“綜合開發、循環利用”為核心,以資源型、區域型循環經濟特色產業發展為特徵,以“低度排放、高效利用”為目的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
格爾木循環經濟工業園
以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金屬冶金產業融合發展為特色的格爾木循環經濟工業園。
格爾木循環經濟工業園
格爾木循環經濟工業園
格爾木循環經濟工業園,依託格爾木及周邊地區豐富的鹽湖、油氣及金屬資源,以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核心,著力發展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三大支柱產業,輻射帶動茫崖冷湖大柴旦、都蘭等地的鹽湖資源、有色黑色資源、煤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及循環經濟工業發展,構建國家重要的鉀肥、鹽湖化工、油氣化工產業基地。
工業園總規劃面積92.67平方公里,分為鹽湖化工、石油化工、有色金屬三個循環經濟專業區,其中:鹽湖化工循環經濟區規劃面積約60平方公里;石油化工循環經濟區規劃面積14.18平方公里;有色金屬工業循環經濟區規劃面積18.49平方公里。已形成300萬噸鉀肥、45萬噸硫酸鉀鎂肥、30萬噸氯化鎂、50萬噸原鹽、3萬噸碳酸鋰、7萬噸硼酸、8萬噸氧化鎂、150萬噸煉油、100萬噸甲醇、10萬噸粗鉛、30萬千瓦燃氣發電生產規模。
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
以鹽鹼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硅產業融合發展為特色的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
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
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
德令哈循環經濟工業園,簡稱德令哈工業園區,依託德令哈及周邊地區豐富的鹽湖、煤炭、石灰石等資源,以鹽湖鈉鹽、鍶鹽綜合開發利用為重點,構建兩鹼化工、新型建材產業鏈,著力發展兩鹼化工、鍶化工、新型建材產業,輻射帶動烏蘭、都蘭、大柴旦、冷湖等地區的工業發展,構建國家重要的鹼化工、鍶化工產業基地。
截止2011年年底,工業園近期規劃佔地面積約16.5平方公里,遠景規劃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純鹼循環經濟產業區近期佔地7.3平方公里,氯鹼循環經濟產業區近期佔地9.2平方公里。已形成130萬噸純鹼、3.5萬噸碳酸鍶、12萬噸氯化鈣、100萬噸水泥生產規模。
大柴旦循環經濟工業園
以能源、煤炭綜合利用、鹽湖化工一體化發展為特色的大柴旦循環經濟工業園。
大柴旦循環經濟工業區
大柴旦循環經濟工業區
大柴旦循環經濟工業園,依託大柴旦、冷湖、茫崖及周邊地區豐富的鹽湖、油氣、煤炭、有色金屬等資源,以綜合開發利用為核心,著力發展能源、煤化工、鹽湖化工、有色金屬產業,輻射帶動大柴旦、冷湖、茫崖等地的發展,構建國家重要的鹽湖化工、能源、碳一化工、鉛鋅產業基地。
工業園規劃面積34.6平方公里,分為錫鐵山鉛鋅尾渣與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精細化工產業區、飲馬峽鹽湖化工與煤炭資源清潔利用產業區、大柴旦鹽化產業區。已形成220萬噸原油、100萬噸鉀肥、150萬噸鉛鋅採選、15萬噸鉛鋅精粉、15萬盎司黃金、320萬噸煤炭、15萬噸石棉、10萬噸硫化鹼、20萬噸硫酸、6萬噸硼酸、15萬噸磷銨生產規模。
烏蘭循環經濟工業園
以配套鹽湖資源開發為主導、以煤炭清潔利用、高原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為特色的烏蘭循環經濟工業園。
烏蘭循環經濟工業園,依託木里豐富的焦煤資源和茶卡、柯柯鹽湖鈉資源,以及烏蘭、都蘭、天峻地區豐富的高原特色生物資源,以資源綜合開發為重點,著力發展煤焦化工、鹽化工、特色生物產業,輻射帶動天峻、烏蘭、都蘭等地區發展,構建青藏高原重要的煤焦化工、特色生物產業基地。
截止2011年年底,工業園近期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遠期規劃面積10.5平方公里,國道315線、青藏鐵路沿園區北部東西向穿過,與國道109線通過察汗諾—茶卡支線相連。已形成100萬噸焦炭、300萬噸原鹽、100萬噸鐵礦採選、50萬噸鉛鋅採選、400萬噸焦煤生產規模。

現任領導


黨工委

書記:誾柏
常務副書記:李順福
專職副書記:王霞
委員:吳澤忠、王潤宇

管委會

主任:孟海
常務副主任:李順福
專職副主任:吳澤忠

十大政策


國家10大支持政策分別為:
一是制定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政策的時候,將試驗區的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的產業發展規劃;
二是在不降低技術水平和環保標準的前提下,對合理配置生產要素和延伸產業鏈的配套項目,可適當地放寬准入條件;
三是對試驗區用於循環經濟產業化項目的天然氣優先保障資源配額;
四是對試驗區的機場、鐵路、給排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給予支持;
五是在試驗區內,企業用於綠化的土地視為實施生態工程用地,享用國家的土地劃撥政策;
六是在試驗區發展過程當中,對急需解決的公共技術、延長產業鏈的關鍵技術給予研發經費的支持;
七是為滿足試驗區循環經濟發展所需產業工人等人才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試驗區職業技能培訓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
八是加強規劃水利樞紐、綠洲灌區改造、節水農業項目建設;
徠九是進一步支持資源開發集中區域公路基礎設施建設;
十是進一步支持電網建設。此外,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還有一些價格、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

規劃內容


柴達木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突出強調了5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按照合理配置、集約開發、循環利用、永續發展的原則,注重處理好加快發展與轉變方式的關係,處理好發展速度、開發強度與生態建設之間的關係。
二是用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重點規劃建設格爾木工業園、德令哈工業園、烏蘭工業園、大柴旦工業園等四個循環經濟工業園,構建以鹽湖化工為核心的六大循環經濟主導產業體系,形成資源、產業和產品多層面聯動發展的循環型產業格局,努力做到“吃干榨盡”,爭取在整個區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實現廢水、廢氣、廢渣等“零”排放或者是最少的排放。
三是做好礦產、能源、土地、水資源的支撐能力分析,在礦產資源方面,規劃期的鉀肥、金屬鎂等重點資源產品,年原礦開採消耗量均不足各類資源探明保有儲量的1%,可以保持這個地區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四是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出了15項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措施,確保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效益的統一。
五是強化政策支持,從產業、土地、投資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國家對加快柴達木試驗區發展的十項具體政策。此外,國務院在批複中要求青海省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總體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落實配套措施,確保完成總體規劃目標和任務。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制定完善本部門支持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循環經濟的具體政策措施,在有關專項規劃編製、政策實施、項目安排、資金籌集、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切實加大支持和指導的力度。

產業體系


以鉀資源開發為龍頭的鹽湖化工循環型產業體系:以鉀、鈉資源開發為基礎,以鎂資源利用為突破口,深化鹽湖資源的綜合開發、合理利用,構建鹽湖化工產業群和產業鏈,做大做強鹽湖化工產業,建設全國最大、有世界影響的鹽湖化工基地。
以配套鹽湖資源開發為主導的油氣化工循環型產業體系:以平衡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副產氯氣氯化氫氣體為核心,利用天然氣資源,積極推動石化與鹽化產業融合,發展低碳烯烴、苯、聚氯乙烯、聚丙烯、環己酮等下游產品,構建區域性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
以配套鹽湖資源開發為前提的煤化工綜合利用產業體系:以平衡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副產氯氣、氯化氫氣體為核心,圍繞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構建煤化工綜合利用、清潔利用與鹽湖化工產業相融合的鹽化—能源—煤焦化產業鏈。
以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為基礎的金屬產業體系:以柴達木地區鹽湖輕金屬資源開發為龍頭,優化產品結構,適度發展有色冶鍊產業,合理規劃布局金屬冶鍊項目,適度發展冶鍊產業和精深加工產品,構建有色冶金產業鏈。同時,有效利用冶金項目副產的硫酸與鹽湖化工相結合,發展鹽化工產品,延伸鹽化工產業鏈。
高原特色生物循環經濟產業體系:以高原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為核心,構建生物農牧業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生物環保產業等特色生物產業體系,通過生物產業重大項目的實施帶動技術突破和產業壯大,形成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生物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
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以科學開發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核心,加快構建以裝備製造—光伏發電、風電及風光互補、水光互補、光熱發電—產業消納產業鏈為主導的新能源循環經濟利用產業體系。

發展歷程


2005年10月27日,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批准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產業試點園區。
2005年11月,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領導小組成立。
2006年3月10日,《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實施方案》編製完成,並上報國家發改委。
2006年5月8日,省政府出台《青海省發展循環經濟實施意見》。
2006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赴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考察。
2007年7月7日—8日,省委書記強衛到格爾木就循環經濟進行深入調研時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中國品牌、中國模式的循環產業發展之路。
2008年5月10日,省政府出台《關於進一步促進青海省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
2008年6月30日,國土資源部出台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國土資源優惠政策。
2010年3月15日,國務院批複《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試驗區建設由地方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
國家發展改革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定於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下午3:00—4:00在國宏賓館(北京市西城區木樨地北里甲11號)B103會議室聯合召開“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新聞發布會。
2011年2月,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理委員會,下轄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四個循環經濟工業園和木里煤田管理局。

蘇州推介會


蘇州推介會
蘇州推介會
柴達木盆地作為海西州的主體,地域遼闊,資源富饒,享有祖國“聚寶盆”美譽。自2005年國家批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為全國首批13個循環經濟示範產業園以來,海西全面確立了“突出資源特色、強化技術創新、培育優勢產業、實現循環發展”的基本思路及“開始即循環、生產即清潔”的發展理念,去年3月國務院批複《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標誌著試驗區建設由先期探索階段轉入全面加快建設的階段,加快了實現產業由單一開發向綜合開發利用、原料輸出型向精深加工型、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競爭優勢的重大轉變。
蘇州作為長三角區域規劃“一核九帶”空間布局中重要的中心城市,在推進區域發展中創造了“蘇州發展模式”,值得中西部地區學習和借鑒。此次,海西走出省門,到蘇州推介,就是力求通過“開放開明,合作共贏”的理念,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視野,搶抓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的機遇,充分利用柴達木地區豐富的生產要素市場,(下轉第四版)(上接第一版)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循環發展需要的基礎上,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協調發展。
推介會上,海西州有關負責人從主體功能定位、基礎設施、優勢資源等方面對海西的概況向與會客商進行了全面介紹。同時,從規劃目標、試驗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政策保障三個方面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情況進行了深入說明。
作為一名蘇州人,投身柴達木這片熱土開拓新事業的青海友明鹽化有限公司董事長薛黎明,以自己企業快速發展的經歷,向與會者推介了海西富集的資源、超前務實的理念、幹事創業的激情以及親商、扶商、愛商的氛圍,希望更多的投資者抓住機遇關注海西,融入聚寶盆開發建設的大潮中。
在隨後的項目簽約儀式上,通過對接、洽談,海西州與國內眾多知名企業成功簽訂了總金額230億元的協議,包括烏蘭縣人民政府與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簽訂的5萬KW風力發電等53個項目,涉及礦產開發、化工、新能源、農牧業產業化、採選業、商貿流通等領域。
當晚,由海西州承辦的大型主題歌舞晚會《天上人間柴達木》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帶來了一場視覺和聽覺的雙重盛宴。

企業事件


2021年2月9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通報,青海省海西州委原常委、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黨工委原常務副書記、管委會原常務副主任梁彥國和青海省海西州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黨工委原委員、管委會原專職副主任兼原木里煤田管理局局長李永平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此前,在2021年首個工作日,青海省原副省長、海西州委原書記、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黨工委原書記文國棟被宣布“雙開”。
電視專題片《正風反腐就在身邊》第一集披露了梁彥國、李永平等人違紀違法的更多細節。2017年,李永平剛到木里煤田管理局任局長時不了解興青公司背景,曾一度叫停非法開採。文國棟主動出面約飯局為興青公司控制人馬少偉站台,在文國棟的干預下,興青公司很快再次恢復非法開採。因此,李永平也見風轉舵,轉而開始收受馬少偉賄賂。
“不管是州委州政府還是試驗區管委會,都沒有真正在管,誰都說,誰都在管,誰都不管。”梁彥國在電視專題片中表示。同時,專題片披露梁彥國等10多人被查出收受賄賂,成為利益共同體,都為非法採煤提供保護。
2月8日,中央第十五巡視組向青海省委反饋巡視情況,指出了巡視發現問題,“對堅持生態優先與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不夠充分,木里礦區非法採煤問題一段時間的綜合整治不夠徹底。”同時提出了整改意見建議,深刻汲取木里礦區非法採煤問題教訓,舉一反三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守護好“中華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