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黃土

中國第四紀黃土分期名稱之一

馬蘭黃土(Loess of Malan),中國第四紀黃土分期名稱之一,標準剖面地點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川北山坡上,命名剖面在北京市齋堂對面清水河右岸二級階地。1962年劉東生、張宗祜等在對第四系黃土的研究中,以附近清水河右岸有馬欄階地而命名此類黃土為馬蘭黃土。馬欄階地高出河面30~40米,由鬆散黃土類物質及砂、礫石層組成,但馬欄階地上並無黃土沉積。

簡介


馬蘭黃土為華北晚更新世黃土,典型的風力堆積物。淡灰黃色,疏鬆、無層理。底部見有基岩碎屑。其生成期較山西離石—午城黃土為晚,屬上更新統沉積物。馬蘭黃土與下伏離石黃土的差別是更加疏鬆,多蟲孔和植物殘體。馬蘭黃土廣泛分佈於燕山南麓、太行山東麓及山東泰山、魯山山麓和山東半島北側山麓與山間盆地中。1920年葉良輔著《北京西山地質志》對馬欄黃土予以研究。

特點


黃土高原馬蘭黃土分佈條帶
黃土高原馬蘭黃土分佈條帶
馬蘭黃土呈淺灰黃色,疏鬆、顆粒較均勻,以粉砂為主,呈塊狀,大孔隙顯著,垂直節理髮育,偶夾黑壚土型古土壤。層中鈣質結核小而少,常零散分佈。粘土礦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脫石和少量高嶺土、針鐵礦等。其厚度分佈不均勻,從數米到數十米不等。如秦嶺北翼僅厚2~5米,甘肅蘭州可達50米。假整合覆於離石黃土之上。在馬蘭黃土中段見哺乳動物化石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鳥類化石鴕鳥(Struthilithus sp.)。孢粉含大量(Artemisia,Chenopodipollis,Graminidites),還有較多木本植物(Pinus,AbiesCarpinus,Morus)等,同時仍有一些蕨類苔蘚孢子。北京齋堂剖面馬蘭黃土中的古土壤,14C測年為(2.3±0.15)萬年。在洛川剖面,馬蘭黃土厚35米,分二個粗粒層和中間一個細粒層,記錄了距今7萬~5萬年、2萬~1萬年兩個乾冷氣候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