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盜銀壺的結果 展開

盜銀壺

漢調桄桄傳統劇目

《盜銀壺》漢調桄桄傳統劇目。

簡介


《盜銀壺》又名《佛手桔》,作者曹大王。敘北宋時,義賊邱小義盜走算卦人江遷銀壺。因壺為楊帥府之物,江遷賠償不起,欲尋自盡,被邱救下,並將銀壺歸還。楊帥欲試邱小義的本領和智慧,便許下:若邱小義晚間再能由帥府將銀壺盜走,便為重用。儘管帥府防守嚴密,銀壺還是被邱二次盜走。適逢皇太后病危,急需用北國御園之“佛手桔”治病,派人去討,北國不肯,朝廷欲派兵強取,楊帥薦邱去盜。邱小義憑著一身武藝和機智,果然盜回“佛手桔”,救了皇太后之命。
此劇為武丑(賊丑)重頭戲,以念白和武功為主。其中《盜壺》、《還願》兩折經常單獨演出。《盜壺》以表演身手敏捷,上下輕功為主。《還願》則以耍火為特技。“戲狀元”王庚子演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名噪漢中。他的徒弟杜文書從五十年代初至1966年常演此劇。只要他掛頭牌,觀眾場場必滿。有孫太正、杜文書口述手抄本,保存於陝西省藝術研究所。

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在宋朝:說的是,一個小偷----那時都叫賊,名叫邱小義。看,取得名字就有義字!到得帥府盜了一盞銀壺,打算當倆錢花。沒想到在廟內無意中聽到了一對母女的對話,原來因為丟掉了銀壺,使她家受到了牽連,必須賠賞五十兩銀子才行。而接下來的更是不可思議,因為家境貧寒這個張姓老翁竟然要買女以作賠賞……這一系列的呈現,打動了這個被稱作盜賊的邱小義於是邱小義還壺救女、打死金人。故事到這裡似乎應該結束了,可是不然。邱小義親自到帥府還壺,又演繹了一場元帥愛才的故事,不但不追究邱小義的偷盜之罪,而且贈其白銀二百兩,讓其在城南開酒館謀生,等待與金軍開戰時好報效國家……
首先我驚嘆邱小義的功夫了得,人稱“草上飛”,所謂藝高人膽大,才敢去帥府盜壺。
然後,我覺得邱小義很可愛,他在聽到看到母女的對話之後表現出來的強烈的同情心,不惜現身示人,承認銀壺是自己所盜,並且還壺救人承擔到底。所作所為那裡是一個小偷應該做的啊!簡直是英雄所為!大丈夫敢作敢為,這也許就是那個年代的特殊印跡。什麼叫以德治國?在這個邱小義身上可見一斑!即使做了賊也不忘做人的根本原則……真真的讓人佩嘆啊!當今社會就是一普通的守法公民能否做到這點呢?
連我們戲中的大帥也是可愛的,處處不忘聚斂人才,從自己腰包掏錢給邱小義本錢,讓他不再做賊,讓他等著國家的召喚,當今的官員那個能比呢?就是在忙的時候還不耽誤自己教育孩子,要恭敬讀聖賢之書,不要花街柳巷裡混生活----不惜杖撻!
敬佩古人的智慧,以德育人、以德治國,讓人心服口服!把這些做人的根本道理融入到戲曲當中讓人寓教於樂,更是我們老祖宗的超人智慧!
做人永遠不要忘了仁義、禮信和最基本的道德……
南宋元戎楊存中之子楊元玉買花,誤將扇子留在花籃中,都統周必大之女蕙娘買花得扇,見扇上題詩暗慕元玉之才,因宋皇太后染病需北國佛手橘為藥引,派周必大前往購買,被北國烏而衛康拘押。北主派粘龍、木虎來宋營探秘,併兼買美女。楊存中得夢,召張定圓夢,賜以酒食,張攜銀壺返家,為飛賊“海空飛”丘小義盜去,張定將銀壺丟失,無力賠償,遂將其女賣於粘龍,趕至太保廟告知妻女,全家痛哭,丘小義聞知挺身而出,毀賣契,並痛斥粘龍、木虎,隨張定到楊府還壺。楊存中令丘小義再盜壺,以觀其技,並親與僕人守護,但銀壺仍被丘小義盜去,楊存中原諒了張定。全劇以武功見長,表演以形體和面部傳情。

作者


曹大王,1881年出生於四川富順縣,因為臉黑,小名黑娃。10多歲時,先後入“富春”、“蘇秦”、“天樂”班學戲,後轉入“臣”字科社,科名曹俊臣,從師蔡三品等川劇名家。曹俊臣擅演文武小生、武丑。他的武丑戲《盜銀壺》中的“耍火”、“鉤壺”技巧,堪稱一絕。曹大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一出《盜銀壺》,成了“偷夜壺”(一種置於床下,晚間小解的器具)的“邱小乙”。
那是上世紀40年代的某月某日,白市驛的白老太爺六十大壽,請川戲班唱堂會,並親點曹大王的“拿手”戲《盜銀壺》。這場堂會,前面是人員眾多的“大架水”戲《玉祖壽》,中間是生旦戲《金銀缸》,壓座戲則是《盜銀壺》。老太爺是個川戲迷,從頭至尾看得眉開眼笑,連連喝彩。對曹大王的《盜銀壺》更是讚不絕口,掛紅多次。戲畢,主人設宴款待藝人,白老太爺親自為曹大王敬酒:“曹大王的《盜銀壺》,我是百看不厭,看了還想看。硬是把神偷邱小乙演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