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
2008年陳思和所著的書籍
本書是一部“以文學作品為主型的文學史”,通過對具體作品的理解來進行文學史概念的引導,傳遞出文學史的信息;同時,打破以往文學史一元化的整合視角,以共時性的文學創作為軸心,構築新的文學創作整體現,顯示出特定時代多層面的精神現象。
本書貫穿了主編陳思和的幾個頗具創見的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核心觀念:“多層面”、“潛在寫作”、“民間文化形態”、“民間隱形結構”、“民間的理想主義”、“共名與無名”等,以此梳理當代文學史的複雜成分和發展流變。
本書以文學現象為依據,在介紹文學運動史料和文學史背景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作品分析方面,使學習者通過解讀作品去實現對文學史中體現出的精神傳統的理解。書中將當代文學史分為1949——1978、1978一1989、90年代以後三個階段,對三個階段的主導特徵戰爭文化規範、和平建設時期新的文化規範以及“無名”時代的文化多元狀態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
本書既是一部普及性的文學史教材,同時又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探索性,適合大專院校學生和文學愛好者閱讀,也適合文學研究者做參考。
陳思和,男,1954年1月生於上海,原籍廣東番禹。1977年恢復高考后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留校任教至今。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工作。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的科研與教學工作。著有專著《巴金論稿》(與李輝合著)、《巴金研究的回顧和瞻望》、《中國新文學整體觀》、《20世紀中國文學論》(韓譯本);學術傳記《人格的發展——巴金傳》;編年體文集《筆走龍蛇》、《馬蹄聲聲碎》、《羊騷與猴騷》、《雞鳴風雨》、《犬耕集》、《寫在子夜》、《豕突集》、《牛後文錄》;選集《陳思和自選集》、《還原民間》、《黑水齋漫筆》、《新文學傳統與當代立場》;對話集《夏天的審美觸角》、《理解九十年代》等。
其中,《中國新文學整體觀》1990年獲全國首屆比較文學優秀圖書一等獎;《陳思和自選集》1998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參與發起“重寫文學史”、“人文精神尋思”等知識分子話題討論,並參與策劃“火鳳凰”系列圖書。
前言
緒論:中國當代文學的源流、分期和發展概況
迎接新的時代到來
第一節 "五四"新文學傳統的轉型
第二節 勝利者的政治抒情:《時間開始了》
第三節 尋找時代的切合點:《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故事》
第四節 潛在寫作的開端:《五月卅下十點北平宿舍》
來自民間的土地之歌
第一節 民間文化形態與農村題材創作
第二節 民間藝術空間的探索:《山鄉巨變》
第三節 民間立場的曲折表達:《鍛煉鍛煉》
第四節 民間藝術的隱形結構:《李雙雙》
再現戰爭的藝術畫卷
第一節 戰爭文化規範與小說創作
第二節 戰爭小說的巨構性探索:《紅日》
第三節 戰爭小說的傳奇性:《林海雪原》
第四節 戰爭小說與人性美:《百合花》
重建現代歷史的敘事
第一節 確立現代歷史敘事模式
第二節 家族和歷史的命運組合:《三家巷》
第三節 舊時代的民間生活浮世繪:《茶館》
第四節 知識分子的心靈搏鬥掠影:《紅豆》
新的社會矛盾的探索
第一節 "雙百方針"前後的文藝界思想衝突
第二節 新的矛盾和困惑:《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
第三節 思想者的苦惱:《望星空》
第四節 受難者的煉獄之歌:《又一名哥倫布》和《有贈》
尋求歷史與現實的呼應
第一節 歷史題材創作的繁榮
第二節 知識分子英雄形象的再現:《關漢卿》
第三節 知識分子心聲的曲折表露:《陶淵明寫》
第四節 清官形象的理論與創作:《十五貫》和《況鐘的筆》
多民族文學的民間精神
第一節 進入漢語世界的多民族文學
第二節 民間文學的整理與改編:《阿詩瑪》
第三節 民族風土的記憶與詩情:《正紅旗下》
第四節 汲取民間營養的文人創作:《划手周鹿之歌》
對時代的多層面思考
第一節 時代的抒情與個人的思考
第二節 時代的抒情:《桂林山水歌》與《長江三日》
第三節 現實的諷喻:《燕山夜話》及其它
第四節 私人性話語:《無夢樓隨筆》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文學
第一節"文化大革命"對文學的摧殘及"文革"期間的地下文學活
第二節 老作家的秘密創作:《緣緣堂續筆》
第三節 壓抑中的生命噴發與現代智慧:《半棵樹》與《神的變形》
第四節 年輕一代的覺醒:《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與《波動》
"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第一節"五四"新文學傳統的復甦
第二節 痛定思痛的自我懺悔:《隨想錄》
第三節 年輕一代的覺悟與反思:《死》
第四節民族命運的自覺承擔:《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面對劫難的歷史沉思
第一節 "歸來者"的歷史反思
第二節 從"同路人"的立場反思歷史:《內奸》
第三節 對理想主義及其實踐過程的反思:《海的夢》
第四節 對民族災難的反思:《哎,大森林》
為了人的尊嚴與權利
第一節 文學創作中人道主義思想的興盛
第二節 苦難民間的情義:《邢老漢和狗的故事》
第三節 美好理想的憧憬:《哦,香雪》
第四節 女性激憤的呼聲:《方舟》
感應著時代的大變動
第一節 改革開放政策下的社會與文學的責任
第二節 呼喚理想的人民公僕:《假如我是真的》
第三節 小人物命運的悲喜劇:《陳奐生上城》
第四節 人生道路的選擇與思考:《人生》
民族風土的精神升華
第一節 鄉土小說與市井小說
第二節 大地上涌動著人生的歡樂:《受戒》
第三節 市井文化的描繪與反思:《煙壺》
第四節 來自大西北風情的歌唱:《鞏乃斯的馬》和《內陸高迥》
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
第一節 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引進與影響
第二節"朦朧詩"的新的美學追求:《致橡樹》和《雙桅船》
第三節 舞台上的現代藝術嘗試:《絕對信號》
第四節 小說中的現代意識:《山上的小屋》
文化尋根意識的實驗
第一節 文化尋根意識與文學實驗
第二節尋根文學的南北呼應:《棋王》和《爸爸爸》
第三節 來自民間的美好詩情:《商州初錄》
第四節"探索電影"的文化反思:《黃土地》
先鋒精神與小說創作
第一節 先鋒小說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義
第二節 小說敘事美學的探索:《岡底斯的誘惑》
第三節 小說語言美學的實驗:《我是少年酒罈子》
第四節 殘酷與冷漠的人性發掘:《現實一種》
生存意識與文學創作
第一節 新寫實小說與新歷史小說
第二節 當代生存意識的經典文本:《風景》
第三節 日常生活的詩性消解:《一地雞毛》
第四節 對戰爭歷史的民間審視:《紅高粱》
社會轉型與文學創作
第一節 社會轉型期的文學特點
第二節 搖滾中的個性意識:《一無所有》
第三節 商業寫作中的反叛意識:《動物兇猛》
第四節 從小說到電影:《妻妾成群》與《大紅燈籠高高掛》
個人立場與文學創作
第一節 無名狀態下的個人寫作立場
第二節 個人對生命的沉思:《我與地壇》
第三節 個人對時代的反省:《叔叔的故事》
第四節 個人對時代的承擔:《帕斯捷爾納克》
新的寫作空間的拓展
第一節 新的寫作空間的拓展
第二節 女性自我世界的空間:《女人組詩》
第三節 中外文化撞擊的空間:《少女小漁》
第四節 深層個性心理的空間:《絕望中誕生》
理想主義與民間立場
第一節 堅持民間理想的文學創作
第二節 民間宗教與理想的確立:《殘月》
第三節 語言覆蓋下的民間世界:《馬橋詞典》
第四節 在民間大地上尋求理想:《九月寓言》
附錄
本教材參考的主要書籍[[作品類:]]
當代作家小資料(1)
當代作家小資料(2)
沒有結束的結語(代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