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氣玉佩銘

行氣玉佩銘

《行氣玉佩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文物資料,古代氣功文物,現藏天津博物館。據考為戰國後期的作品。其形為十二面稜柱狀體,中空,頂端未透,每面刻有篆書三字,加上重文九字,共四十五字。為1953年天津博物館在民間徵收得來的,一直黙黙躺在館里,它的聞名是1973年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這叢書引入並白話翻譯。

銘文簡介


銘文釋義

《行氣玉佩銘》是我國較早的健身文獻,因為它簡單扼要,含義深大,所以造就很多名家的翻譯。一直來它被氣功界認為是周天情景的描述,不過如果有周天經驗的人看這篇短文,是感覺不到是小周天甚或大周天的景象來的。那麼它又怎麼會在氣功界里形成那樣的觀念呢?事情的原因出在郭沫若對它的白話翻譯。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釋其文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徑路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
郭老翻譯的這段話意思是把氣吸入肚裡頭,然後呼出。這與實際意思不是相差甚遠問題,是大相徑庭、南轅北轍哦。把氣吸入呼出這淺顯的生理狀況也不會刻在玉佩上,因為在戰國時期的玉是只有貴族才能用。雖然玉佩的玉質差些,但打磨得非常光滑,刻工也很精湛,必為當時名匠之作。沒有深邃的內涵玉佩主不會花那麼大的代價去做它的。戰國時紙張還沒有發明出來,寫字要寫在竹板上或絹絲里,所以惜字如金。能夠刻在玉器上的文章,肯定隱含很高深的機理的。氣功界也認識到這點,所以氣功界的解釋更深一層。但是氣功界只是順著郭老翻譯的這個意思去引申出是小周天情景,因為一呼一吸就象走了一個小周天,有些氣功功法也是這樣理解氣走小周天景狀。吸氣,氣從小腹延督脈達頭頂,呼氣,氣從頭頂延任脈到小腹。這是意行小周天了,也就是意想象出的小周天,是從丹道里的武火修鍊推論出來的。里的文字怎麼去牽強附會也說不通是走小周天的狀況。

專家釋義


銘文拓片
銘文拓片
華夏智能氣功創始人龐明的解釋:練氣功是改善、促進、增強真氣在體內運行的狀態,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各種特異功能也是在此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鍛煉而產生的)。練 氣功的入門方法很多,其中比較穩妥的方法之一,是從中宮入手。《行氣玉佩銘》所載方法(行氣),開始意念集中於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氣血生髮之所,通過細而深長的呼吸運動,可以激發中焦的功能,如是氣血的生髮必然旺盛,中焦產生了熱感,說明真氣已溫煦充沛於中焦,這就為練氣功奠定了氣血的基礎。爾後,呼吸運動逐漸加深,熱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氣發生之所,不僅供給、調劑真氣的運行,而且對真氣有翕攝作用(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此段時間,意念集中於丹田、氣海處。該處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難經)。神定於此則精不搖而固,精固則化生真氣使之日充,於是小腹部熱感逐漸形成熱氣團,氣團日益增大,內壓亦日趨增長(下則定.定則固.固同萌.萌則長)。氣團增長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脈下行,沖開陰蹻庫——會陰穴,而後退行督脈,撞開三關,上達於腦(長則退.退則天)。如是則精化氣,氣化神,神位於上元腦海,主宰一身之生生化化。而人體從外界攝取的營養物質,則“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存於下焦而為生身之本,這一規律順之可以長生,逆之則中壽而死(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