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旦
黃宗旦
黃宗旦,北宋文學家、政治家,字叔才,北宋開寶六年(973年)生,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十一月卒。福建省惠安縣鎮安鋪黃田(今張坂鎮後邊村)人。少有神童之稱。歐陽修稱宗旦為“閩中文士”。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榜眼進士,與同縣同榜探花進士李慶孫齊名。人言:國朝才子黃宗旦,天下文章李慶孫。
黃宗旦出身簪纓世家,幼稟異質,小即能文善詩,志向遠大。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初春,7歲的黃宗旦和鄰居的孩子在村前葆光池旁戲游,祖父黃禹錫命他以《早春》為題,賦詩一首。他略加思索,即口誦出:“一望晴川碧水開,葆光池上暖初回。就中喜有龍門客,躍出洪波只待雷。”出口不凡,禹錫大奇,聞者嗟異。因此,“幼有神童稱”。宗旦刻苦力學,曾上京,以文贄寇準、王禹傋、錢若水等公卿名流,頗受器重。他本於淳化年間(990~994年)舉進士,因同場的考生有抄襲他的文章而得第的,抄他文章的人被除名,宗旦也不得入選。淳化末(993~994年),他以文章晉見萊國公寇準,很受寇準的器重。歐陽修也很賞識他,稱他為“閩中文士”。及至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方中甲科第二名進士,同榜第三名,恰是惠安人李慶孫。兩人文章齊名,被譽為“國朝才子黃宗旦,天下文章李慶孫”。
黃宗旦不但學富五車,以“神童”、“才子”稱於世,而且善於察士舉賢,提攜後進。同科進士王元之、錢若水視他如嚴師。他出任蘇州知府時,禮遇君子,勇於改過。當時有一年輕官員王質,任通判,每次斷案,動輒與宗旦爭議。宗旦初視他為年少輕狂,想把他調走。有一次,宗旦審訊百餘名盜鑄銅錢的人,即將定罪,並以此在王質面前誇耀自己,王質出言頂他:“你怎麼知道他們盜鑄呢?”宗旦說:“我以均由之術引誘他們供認致罪”王質反詰道:“用權術誘人認罪將其置之死地,還感到高興。仁人處理政事,都是這樣的嗎?”宗旦聽后,稱讚王質說:“你才是真正的君子呀!”此後,他益加謙恭。尤其是善於鑒裁,他推薦提拔的人,都是有名之士。他主政史館,辦事認真,晚年患眼疾,所有奏章,都先背誦爛熟再上朝奏讀。同班有人愚弄他,暗中換以別的奏章,他依然如誦自己的奏本,到家後方才發覺。因此,他力請告老還鄉。朝廷不準,讓他以刑部郎中銜,出任襄州(今湖北襄陽市)知府。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十一月卒。
在襄州任上,宗旦公正廉潔,愛民如子,民也仰之如父母。離任之日,縉紳庶民夾道歡送數里,並勒石銘曰:“皇宋御極,斯文開先。星宿孕精,幸降大賢。維賢之才,徽懿童年,魁於天下,其鋒孰前。士之望也,華在地而斗在天;國之信也,若閔之中而率雍之然。譬彼明珠兮,則藏媚於淵;譬彼鳳兮,則出世安全;勒公之名於石兮,在茲北山之巔;視公之德不朽兮,有如此之堅。”
黃宗旦請歸后,修譜以贊所著者,將一世重修至八世,越時200多年。黃宗旦著有《襄州集》10卷、《易卦象賦》2卷,因遭劫難,遺稿散失,所存無幾。《惠安縣誌》載其《鋪錦記》文1篇,《早春》詩1首。《錦田大宗族譜》載《靈秀山記》、《錦田黃氏世錄》、《宗譜序》、《鋪錦記》文4篇,其詩除《早春》外,僅存《深春早起》、《長歌行》、《宮調》等3首。
黃宗旦是黃觀次子、黃禹錫之孫、五代十國閩王王審知的岳父黃毅裕之曾孫。兄黃宗望,知柳州。
子黃堯允,進士及第,歷任尚書稽勛郎中,三司省判官。亦知襄州。父子繼牧一郡,鄉人榮之。曾孫黃翰,宋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初知江寧,後知柳州,有《祭柳侯文》,收《柳河東集》中。
黃宗旦墓位於惠安縣塗寨鎮林前村東北300米處的東山上,與其妻何氏合葬。墓坐北朝南偏東,面積60多平方米,墓后石圍作“風”字形,墓堆前豎半月形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