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茅宮

三茅宮

1995年8月15日,位於辛豐鎮橫山凹道教聖地三茅宮內,香煙繚繞生輝,鐘鼓磐鼎齊鳴,10多名道士身披道服,伴樂誦經,委婉深沉的道教音樂,抑揚頓挫的道經唱念,在峰巒逶迤、林木幽深、修竹萬千、清泉潺流的山凹間回蕩.給平日里靜寂的橫山凹增添不少神奇色彩。

簡介


原來,這是三茅宮的道士們在舉行由中國道教協會發起,全國各道教場所同時開展的“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法會活動,同時紀念36名丹徒抗日英烈及所有為國捐軀的革命志士,祈禱世界和平。2000多名道教信徒和群眾參加了這次隆重的法會。至此,橫山凹三茅宮舉辦道教誦經、齋醮法會盛況越發聲名遠播,香客遊客大增。
橫山主峰高139.8米,綿延如蒼龍,山體形成凹狀,故稱“橫山凹”,又稱“卧牛地”、“元寶地”,相傳宋代有一貴族臨葬此地時有白兔躍出,又有人稱“白兔山”。

傳說


提起橫山凹三茅宮,還有一番來歷呢。
相傳在漢朝景帝年間,陝西咸陽南關人氏茅盈、茅固和茅衷三兄弟,天資聰慧卻各有抱負。老大茅盈18歲離家去北嶽恆山隱居,悉心鑽研老子的《道德經》和《周易》,採藥煉丹,悟道數載,遂至江南句曲山(今句容茅山)修道,採制藥草,為民治病。老二老三卻讀書做了官。有一次老大茅盈回家探望父母,受到兩個弟弟的奚落,說他一介布衣,兩手空空,稱自己為官者則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了的綾羅綢緞,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茅盈卻點化兩個弟弟:官場險惡,勾心鬥角,功名利祿,過眼雲煙。後來,兩個弟弟果然歷官場之艱險,悟出人生之況味,決定一起到句曲山,與長兄共同修鍊養性,研究醫學,為民造福。為了救死扶傷,三兄弟不怕嚴寒酷暑,風霜雨雪,上山採藥,煉製丸散膏丹,不分晝夜,患者有請必到,不收分文,直至病癒為止。
茅氏三兄弟仙逝后,附近百姓不忘其德,立“有請必應”匾額一塊,並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茅山,以寄託懷念之情。南朝齊梁時,著名隱士陶弘景在茅山創立道教三茅派,尊茅氏三兄弟為三茅派祖師,奉為三茅真君,從此三茅真君在信徒心目中至高無上。
又因為橫山凹距離茅山不遠,傳說茅氏三兄弟又常到此採藥,並留有遺跡,1667年建宮祭祀,取名“三茅宮”。乾隆年間丹徒籍探花王文治榮歸故里時,為靈宮殿門楣書寫“三茅宮”三個大字,白大理石陰刻碑額,現仍高懸門楣,可謂鎮宮之寶。
三茅宮歷經300餘年滄桑,屢毀屢建,始終未廢。1929年續修后樓玉皇閣,使三茅宮終於恢復了完整結構。從山門拾級而上,前有靈宮殿,雕樑畫棟,雄偉壯觀;中有三茅真君大殿,飛檐翹角,殿宇輝煌;後有玉皇閣,黃牆紅柱,依山而建。前有戲台,後有梅園,左有桃圃,右有花池,兩側有小道可直抵山巔。極目遠眺,壯觀大江滾滾東流,千帆競發,南望村莊錯落有致,阡陌縱橫,好一處修身養性之地。“文化大革命”期間,三茅宮損毀嚴重。1992年後逐步重建開放,現在主要建築已恢復了舊時格局。重修后的三茅真君正殿,供奉三尊塑像,茅盈居中,懷抱如意,神態慈祥而肅穆;茅固、茅衷手執玉圭,拱衛兩側。鐘鼓磐鼎等法器,一應齊全。大殿東南側,新建三郎殿。道教稱三郎神為護法武將,“手執寶劍巡世界,身披黃袍顯威靈”,能保佑地方五穀豐登,人畜平安。1994年三茅宮被列為江蘇省三大道教聖地之一。
提起橫山凹三茅宮的勝跡,還真令人稱奇呢。
登台階,進大殿,轉后側平地上,有一口古泉井,一度被亂磚填塞,后經過疏掏,至今水質仍清冽甘美,只是原井欄不知流落何方。據清代《續修三茅宮后樓玉皇閣記碑》載:“舊有井一口,泉可療病,已足異矣;尤異者。光緒年間,神台上滋生神菜一棵,四時常青、可治百病,服之,立見奇效”。附近鄉民,爭相來此治病敬香,一時香火極盛,遂稱‘小茅山”。由古井上坡台,經碑亭,抬望眼,玉皇閣前高台上,原長有一棵老梅樹,枝繁挺拔,徑粗4O厘米,相傳有200餘年歷史,前幾年修建玉皇閣時有礙,齊根砍倒,以為枯死。說也奇怪,近年又重新在根部四周長出許多枝條,有3米之高,且花開枝頭,香氣襲人,十分可愛。沿宮牆兩側,有山徑小道可登山頂。有兩處勝跡不可不看,一是半山腰有“仙人盆”,是山石自然形成的一個石槽,類似盆形,口大底小呈U形,四邊長40厘米,深35厘米,終年積水而不幹涸。二是山頂有一“仙人床”,也是一塊自然山石,狀如一張床,石面光滑,北高南低,人卧其上,十分愜意,遊客到此總會連連稱奇。
2001年8月,三茅宮被定為鎮江市重點道觀,不久這裡將開發成集旅遊、宗教和休閑為一體的鎮江近郊特色景區。2001年10月,橫山凹三茅宮舉行了以慶祝申奧成功,超度海空衛士王偉同志為主題的金籙大法會,為時七晝夜,盛況空前,成為建國以來我省繼茅山道院后又一處能夠舉辦如此大型道場活動的場所。
春遊橫山凹,風和日麗,百鳥爭鳴,團花似錦;夏季登山,朝觀晨曦日出,晚看煙霞暮靄;仲秋則山瘦林薄,紅葉含笑,松濤翻滾,使人浮想聯翩;隆冬觀雪景,銀妝素裹,分外妖燒,使人油然產生“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瓊峰十八層”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