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

江蘇省鎮江市橫山

橫山位於丹徒區京口區鎮江新區三區交界處。橫山山體呈東西走向,由於山勢東西兩峰都由北南行,唯中峰矗立,宛如鼎足。橫山南麓形成凹狀,故稱“橫山凹”。

歷史沿革


“白兔山”在北宋《太平寰宇記》有記載。其後南宋《嘉定鎮江志》、元代《至順鎮江志》均載“白兔山在城南二十里”。明代《一統志》說:“白兔山在丹徒縣東十五里。宋刁約葬此,有白兔躍出,故名。”但《續丹徒縣誌》編者經辨識文獻,指出:“刁約天聖八年進士,而《太平寰宇記》已先有‘白兔山’之名,此說妄矣。”由於唐代《潤州圖經》等地理文獻散佚,暫無法找到白兔山的更早記述。
唐宋詩文中有關“白兔山”的詩文很少,直到民國初年陳慶年查找李東陽《懷麓堂集》偶得“白兔山”一首,他感到“尤可喜也”。當地老百姓解釋“白兔山”地名由來時說:“東漢末年時期小霸王孫策在汝山遇刺,死後葬於橫山腳下,民間說他魂化白兔,時常出沒于山林……”
世代居住丹徒區辛豐鎮西石城的陳慶年通過綜合研究文獻及鄉土地理知識,推斷“橫山”就是《瘞鶴銘》文中的“上皇”。他在《橫山草堂叢書序》說:“山之東北有上皇村,上皇山樵殆居於是,瘞鶴之銘其所書也。”他在《上兩江制軍端陶帥書》中又寫道:“西石城,在丹徒東南鄉橫山之南。其山即《寰宇記》之白兔山,東臂之北過峽處起一大山,是名唐山。”他推定“此山之北為上皇村。”清兩江總督端方給予肯定“丹徒陳善餘慶年證明上皇山,即今丹徒鎮南之橫山,疏通銘義,尤令人意愉。”

刁約歸葬處


蘇軾的忘年好友刁約,與歐陽修富彥國聲譽相高下。除了城內萬松岡(今范公橋、酒海街一帶)外,還有一處唐山莊別墅(後花園)在白兔山下。他《懷南徐所居》詩注“唐山莊,在白兔山側。”又丹徒宰相王莊《送刁景純歸京口》詩云:“因公東還輒悲吒,重厚士風須長者。年少流輩輕老人,去矣唐山舊林下。”刁約去世后,安葬於白兔山。
刁約去世后,蘇軾十分悲痛,他寫了一詩一文悼念,其中《祭刁景純墓文》寫道:“豈其忽焉,斂茲一墳。俯仰空山,草木再春。平生故人,幾半天下。紛然日中,掉臂莫夜。我非至人,心有往來。斗酒只雞,聊寫我哀”。此文為古代文人相敬相親的典範。“空山”就是“橫山”,當時還是比較偏僻冷落的幽居之地。
據《嘉定鎮江志》載,宋代安葬於橫山的官員有“朝請大夫、知辰州(辰州知州)王萬全、開府儀同三司詹文、榮國夫人何氏,資政殿學士詹度”等名人。
《至順鎮江志》載“宋開府詹文守墳庵”,還說“左司郎中王巳墓,在白兔山經函口郭村。父朝請,母夫人何氏,妻呂氏、杜氏,子太社令朝孫,並葬此。”明威將軍相鎮墓,在白兔山。子將樂縣尹京,亦葬此。“”教授徐檜龍墓,在白兔山。“(卷十二)。明代南京工部侍郎范侖(?-1607)卒葬丹徒鎮東南羅家湖白兔山。

陳慶年祖居地


陳慶年祖居地在橫山之南的西石城,其祖、父及本人都在這裡居住過。他的先人陳鍾豪(景周)親自參與復建橫山凹三茅宮。陳慶年對這方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不僅親自考訂“橫山就是《瘞鶴銘》中上皇山”,推定《瘞鶴銘》與鎮江地理的關係。引起清末民初學術界的震動,他還想在這裡結廬歸隱。他在《橫山草堂叢書》的序言中寫道:“自南宋以來,吾宗謀聚族之地……先君子復詔慶年曰:汝於是堂,與其結廬不如留書,今吾邑人文既粗可揚詡。汝之草堂,固欣有托矣。以數十卷之書,作堂之十數楹觀,則所以傳是堂者,不將與吾橫山爭壽乎。而何戀戀於一堂為。”陳慶年還為西石城村寫了中國第一部村落風土誌《西石城風俗志》,為研究鎮江地區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近代以來,橫山的一部分成為滬寧鐵路的一段,當地人就地採石“堆積成方,橫山之石,既而拾盡”,還有人買橫山西嶺,拋掘山底之石,遭到陳慶年的反對,並會同地方官員干涉制止,修復山體石窟。
“橫山”是陳慶年的文化符號,他去世后,民國著名文人學者鄭孝胥、徐乃昌、倪恩宏、李丙榮、趙宗抃在挽辭中“卧疾橫山,棄世若遺”、“鐵瓮城南橫山之一叟”、“橫山雲黯”、“橫山靈秀,篤生斯人”“翳維陳公,橫山之英”等,可見“橫山”地名與陳慶年融為一體。
陳慶年民國18年(1929年)6月3日晨逝世,葬於白兔山枝趙家湖祖墳,唐文治撰《陳君善余墓誌銘》記載此事。江左鴻儒“橫山鄉人”魂歸“橫山”,亦是佳話,可惜墓地毀於鐵路建設。

道教聖地


橫山最有人文內涵的景點叫“三茅宮”,民間也稱小茅山。清代《丹徒縣誌》,丹徒縣有三處“三茅宮”,最出名的就在白兔山三茅宮。
元《至順鎮江志》記載“白兔山神廟,在城東南十五里”。“報親庵,在崇德鄉白兔山”,屬於民間信仰一類,這應當是後來三茅宮宮觀的基礎。
橫山凹靠近丹徒馬跡山,距離句容茅山不遠,自有其道教淵源,據陳慶年記述“白兔橫山去華陽百里,舊有真君遺跡,蓋莫知其所由來矣。旁有一井,其泉可以療人疾,而遠近來取者往往效焉,嗚呼!是即真君之功默以庇佑民物者乎?”傳說茅氏三兄弟常到此採藥,留有遺跡,1667年建宮祭祀取名三茅宮。乾隆年間本地探花王文治為靈宮殿門楣書寫“三茅宮”三字,陰刻碑額仍懸門楣,為鎮宮之寶。
據陳慶年《橫山凹》文:“三月十八日,乃系其廟之集期,三宗籌款,輪流演戲。有為小販營生者,如期而至。所售不過系農具食物,次至於牛豬等類。”今人編纂《丹徒縣誌》(江蘇科技出版社,1993年)記載,當地農民原有“三月十九橫山凹廟會”的風俗。
三茅宮300餘年屢毀屢建,始終未廢。從山門拾級而上,前有靈宮殿,雕樑畫棟,雄偉壯觀;中有三茅真君大殿,飛檐翹角,殿宇輝煌;後有玉皇閣,黃牆紅柱,依山而建。前有戲台,後有梅園,左有桃圃,右有花池,兩側有小道可直抵山巔。“文革”期間三茅宮損毀嚴重。1992年後重建開放。重修后的三茅真君正殿,供奉三尊塑像,鐘鼓磬鈸等法器齊全。1994年三茅宮被列為江蘇省三大道觀之一。

規劃建設


對於橫山,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建議,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緊扣刁約、陳慶年等歷史人物,建設“橫山草堂”(陳慶年紀念館),並規劃“西石城民俗館”,保留部分民宅,反映古代農業文明,藉助名人和歷史文化資源,做好做足橫山生態文明文章。同時對於三茅宮,應該做好道教文化,恢復其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