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山埔姜的結果 展開

山埔姜

山埔姜

山埔姜(Vitex quinata (Lour.) Will.)別名埔姜、埔羌(潮汕)、五葉鋪姜(汕頭、普寧)、五爪埔姜(海豐)、五指柑、布荊、布驚(廣州)。實名士蔓荊子(潮安)。灌木。高數尺,有香氣,多分枝,小枝方形,被柔毛。

形態特徵


本品為馬鞭草科牡荊屬 黃荊。葉對生,具長葉柄,掌狀複葉,小葉五枚,間有三枚,小葉片披針形,長三、四寸,先端漸尖,邊緣有粗鋸齒,花枝小葉全綠,背面被灰色柔毛。夏秋頂生圓錐花序,花朵多數,花冠淡紫色,唇形五裂,萼杯狀五裂。結小球形核果。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村莊路窮曠地。

主要價值


性味

味辛微苦甘,氣香,性溫,無毒。

效能

內服消風散氣解暑利尿;外用祛風去濕,入肝肺經。
主治:傷暑發熱,泄瀉,預防中暑,傷水腳痙,胃寒作痛,婦人產後頭風;外洗風濕痙痛,皮膚風腫。子也治子宮脫垂。
單方驗方:
1、治感冒:山埔姜、香茅草青蒿各適量,共捶爛,水煎洗澡,每天2-3次。
2、治傷暑頭痛發熱:山埔姜葉30克,水煎沖紅糖服。
3、預防腸炎、治痢疾、中暑:山埔姜嫩葉適量,曬乾,每日5-1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
4、治風濕性關節炎、腰痛:山埔姜根、五加皮各30克,枸骨根2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連服3-5天。
5、治風寒泄瀉:鮮山埔姜葉3克,鮮算盤子葉4克,鮮樟樹嫩葉2克,水煎服。
6、治中暑腹痛、受寒胃痛:山埔姜子(去殼)適量,曬乾,研末,每次6-10克,開水沖服。
7、治婦女頭風痛:山埔姜根30克,煮瘦豬肉,飲湯吃肉。或山埔姜葉適量,敷於太陽穴上,每日換藥1次。
8、治細菌性痢疾、腸炎、消化不良:山埔姜子500克,酒麴30克,白糖250克,先將前兩味炒黃,共研末,加入白糖攪勻,每日服3-4次,每次6克,連服3-5天。
9、治腳癬:山埔姜嫩葉適量,捶爛,臨睡前夾入腳趾間,維持1晚。
本品內服常用量根、葉生品15-30克,干品9-15克。枝、葉外用適量,子內服9-30克。內有實熱者忌服。